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東漢末年,袁紹起家大將軍(何進)掾,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參與指揮誅殺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冊封邟鄉侯。初平元年(190年),袁紹擔任關東聯軍首領,帶兵討伐董卓,自號車騎將軍。勵精圖治,先后占據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區,勢力達到頂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占據四個州的地盤之后,袁紹也需要派出得力的部下,以此鎮守這些州郡。彼時,袁紹親自坐鎮冀州,并且將青州、幽州分別交給了兒子袁譚、袁熙這兩個兒子。至于并州之地,則由他的外甥高干來鎮守。

高干(?~206年),字元才,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圉鎮)人。東漢末年并州割據將領,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將軍袁紹外甥。初平二年(191年),袁紹為奪取冀州,采取逢紀反客為主的謀略,借公孫瓚雄兵造勢,派高干、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共同說服韓馥出讓冀州牧予袁紹,從此高干在袁紹帳下效力。后來,袁紹任命高干為并州刺史,與袁譚、袁熙各掌一州,高干總共奉命治理并州有七年之久,治績卓越。在袁紹敗亡之后,高干一度歸降了曹操。不過,高干最終還是反叛了曹操,并因此丟掉了性命。
一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高干鎮守并州期間,他呼喚堂弟高柔到河北,并招致四方游土,四方游士多歸附于他。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曹操、劉備、袁紹等諸侯一樣,高干也具有比較大的號召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高干為袁紹提供糧食和士兵補給。在官渡之戰中,高干并沒有參與正面戰場的較量。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大破袁軍,曹軍驍將樂進斬殺淳于瓊等,并將其糧草全數燒毀。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后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余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決戰之后,袁、曹雙方攻守之勢互易。倉亭、黎陽,袁氏一直在防守,卻抵不住節節潰敗。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去世,袁尚繼位,袁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抵御曹操的北伐。同年九月,曹操征之,連戰,袁氏不利。面對東線巨大的壓力,袁尚亟待打開新的戰線來緩解壓力,于是派郭援、高干及南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共攻河東,并與關中諸將馬騰等聯合出兵。面對高干等人組成的聯軍,曹操派鐘繇對抗,鐘繇派張既勸說馬騰支持。
二
在東漢末年,并州和關中一帶是互相鄰近的,也即并州主要包含了今山西省一帶的疆域,而馬騰等諸侯,則在今陜西省一帶割據。從曹操的角度來看,希望馬騰可以出兵對付高干,這樣自己就可以集中兵力攻占袁紹的地盤了。公元202年,馬騰成功被說服,并派馬超、龐德救援鐘繇。鐘繇趁郭援渡河時攻擊,大破郭援軍,龐德更將郭援斬首。南單于見郭援被殺,自動投降,高干退保并州。
到了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包圍鄴城,牽招被袁尚遣至上黨郡,督運軍糧,未回而袁尚已經敗走中山。牽招認為并州左有恒山作為天險,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擁兵五萬,所以勸高干把袁尚迎過來,聯合起來應付時變。但是,高干非但不用其計,反欲加害。牽招聞訊,偷偷潛去,牽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處,轉而投奔曹操。對此,在筆者看來,高干雖然是袁紹的外甥,但是,在袁紹病逝后,高干和袁紹的幾個兒子一樣,已經各懷心思了。而這,自然是曹操可以將這些人各個擊破的重要原因。同年,曹操攻克鄴城,高干以并州投降,依然擔任并州刺史。
三
面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高干一度選擇了歸降。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一局面顯然只是暫時的。對于曹操來說,因為天下群雄還比較多,所以暫時讓高干繼續鎮守并州。等到奪取天下之后,曹操自然會在并州安排自己的心腹。與此相對應的是,高干作為袁紹的外甥,自然明白自己不會被曹操真正接納,所以他也在尋求機會。建安十年(205年),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在獷平攻打鮮于輔。八月,曹操率軍救援獷平。高干見曹操后方空虛,準備舉兵叛曹。不久之后,高干以并州反叛,擒拿上黨郡的太守,舉兵拒守壺關口,并密謀派兵攻打鄴城,但沒有成功。
得知高干造反的消息后,曹操派樂進率軍征討,高干回到壺關堅守,連戰斬首,在高干的頑強固守下,樂進終究久攻未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能和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一較高下,證明高干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也即不是徒有虛名之輩。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親征壺關, 高干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加上本來的樂進、李典軍,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壺關城,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單于呼廚泉求救。
四
最后,匈奴單于呼廚泉自平陽之戰大敗而歸,名義上歸附曹操,畏懼曹操強大的實力,自然不肯再跟高干等反曹殘余有所牽連,拒絕了高干的請求。對此,在筆者看來,經過西漢和東漢王朝的削弱,匈奴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實力,已經跌入谷底了。對于匈奴來說,不敢和強大曹操的為敵,這導致高干失去了容身之地。因為求援不成,高干入河東郡濩澤,適逢張白騎攻略河東東垣,與衛固、范先等河東勢力響應,當時上黨郡猶在,弘農反曹勢力也劫持曹操所設立的太守,高干還可放手一搏。不過,在這個時候,張既西征馬騰等涼州兵馬,加上鐘繇率領的大軍,無疑讓高干失去了反撲的可能。
對此,鐘繇率諸將與高干等戰,高干再次敗在鐘繇之手,衛固等伏誅。在大勢已去之后,高干此時進退失據,只能南下荊州,投靠劉表。當然,在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的中途中,高干被上洛都尉斬殺。最終,在公元206年,高干在和曹操的較量中丟掉了性命。在高干被殺后,他的家人并沒有遭到株連,比如高干的堂弟高柔,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五位君主,并在高平陵之變中協助司馬懿誅殺了曹操。在此基礎上,高干的后人還在西晉王朝受到了重用。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