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趙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強悍的部族,它的崛起只需要一代,它的興衰也只在一戰(zhàn)之間,他是唯一能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強國,它就是趙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的強盛與衰敗都如此的迅速呢?
《戰(zhàn)國風云》紀錄片雖好,但若當歷史看就有失公允了,我想,這也是它上不了推薦的原因。比如說,趙家人暴烈任性、沒有規(guī)矩、就連太子也是喜歡誰就立誰,這一點,與《史書》記載就有所偏差。
我們從趙襄王趙毋恤(趙無恤)說起。

《史書》載“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為襄子。”趙襄子雖并非嫡長子,但立趙簡子立趙襄子為太子并且出于任性、喜歡,而是出自于對國家的考慮。《史書》有載:“簡子于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
我們可以看到,趙簡子立趙襄子為太子,并非任性,而是因為趙毋恤有賢能大才,那是否是因為一開始就喜歡趙毋恤呢?當然不是,當趙簡子問子卿哪個兒子堪當大用時,子卿一眼看中了母親只是婢女的趙毋恤,說此子堪當大用,趙簡子不解,子卿告訴他:“天所授,雖賤必貴。”
即使子卿這樣說了,趙簡子仍不相信,于是趙簡子告訴各位兒子他將一寶符藏在山上,令他們去尋回。當其他兒子還在漫山遍野尋找時,趙毋恤已經帶著寶符回去了。于是趙簡子廢除太子伯魯,立趙毋恤為太子。

趙簡子逝世后,趙毋恤繼位,史稱趙襄子。后來襄子娶空同氏為妻,生了五個兒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但他并沒有立他的兒子為太子,趙襄子在位雖然長期對外征戰(zhàn),給人一種嗜血的感覺,但他很在意趙氏兄弟感情。
趙襄子由于伯魯未能繼位,心生愧疚,不肯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并且一定要傳位給伯魯?shù)膬鹤哟删3删人懒耍瓦x定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立為太子。趙浣即位,這就是獻侯。獻侯年紀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心中不滿,于是率人驅逐了獻侯,在代地自立為侯,如此悖逆之事當然不會久存。恒子一年后去世。趙國人認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愿,就共同殺了他的兒子,又迎回獻侯即位。
自獻侯之后,他的兒子烈侯趙籍繼位,烈侯趙籍在位九年去世,由于兒子尚小,烈侯趙籍將王位傳給弟弟武公,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前立烈侯趙籍的兒子趙章為太子,史稱趙敬侯。(完完全全看不出所謂“暴烈任性”!)

趙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6年),發(fā)生了一件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三家分晉。趙、魏、韓共同滅亡晉國,瓜分了它的土地。趙國攻打中山國,又在中人地區(qū)交戰(zhàn)。十二年,趙敬侯去世,他的兒子成侯趙種即位。
趙種是真有種,四年,與秦軍在高安交戰(zhàn),打敗了它。五年,趙軍攻打鄭國,打敗了它,把占領的鄭地與韓國做了交換,韓國把長子縣給了趙國。六年,趙軍進攻魏國,在湪澤打敗了它,圍困了魏惠王。七年,進攻齊國,打到了齊長城。八年,和韓國一起把西周分為兩部分。九年,與齊國在阿城之下交戰(zhàn)。十年,進攻衛(wèi)國,奪取甄城。
趙種統(tǒng)治后期,由于連年征戰(zhàn),國力空虛,士兵厭戰(zhàn),首都邯鄲被魏國占領,趙國瀕臨滅國。二十五年,成侯去世。太子趙肅侯繼承王位。趙肅侯與趙種一樣,連年征戰(zhàn),當齊、楚、秦對三晉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時,魏國的百年霸業(yè)日漸衰落時,趙肅侯卻迎難而上,頂替魏惠王扛起三晉的領導大旗。

趙肅侯死后,秦、楚、燕、齊、魏派出精兵各一萬人同來參加葬禮。趙肅侯的兒子趙雍即位,史稱趙武靈王(那個威脅到秦王太子選擇的人)。趙武靈王繼位后,對“胡服騎射”進行了改進,創(chuàng)造出史上第一批精英騎士團。
趙武靈王徹底打敗中山國,一統(tǒng)北方。野心極大的趙武靈王做出一個錯誤決定:將王位傳給小兒子趙何。同樣有著野心且勢力龐大的長子趙章心中不滿,聯(lián)合黨羽發(fā)動兵變,雖然最后被平息,但趙武靈王卻被圍困在宮中三個月之久,一代梟雄最后活活餓死在宮中。
趙武靈王之后的數(shù)十年,秦國一家獨大,僅剩趙國有對抗秦國的實力。趙武靈王也是趙國最后的巔峰。我們縱觀趙國各位君主,雖然很少立嫡長子為王,但趙家人非常重視兄弟之間的感情,全然不像紀錄片所說:暴烈任性、一言不合、一氣之下就怒發(fā)沖冠,斗毆殺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