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這是后晉成德節(jié)度使安重榮時常對人所說的話。安重榮見過后唐末帝李從珂、晉高祖石敬瑭靠兵變得踐帝位的事實,這也是他肺腑之言。史書上認為這個人生性殘暴、有不臣之心,但不管怎么說他對于維護中原一統(tǒng),抵制石敬瑭的賣國行為上,用生命進行了抵制。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反叛,在他的招納下,安重榮見后唐敗局已定,便率領1000余名騎兵趕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可是,令人尷尬的是,石敬瑭稱帝并非禪位、也非自封,而是在起兵次年,由契丹耶律德光冊封的太晉皇帝。更羞辱的是,石敬瑭拜年紀比自己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自己甘作兒皇帝。這次稱臣更深遠的意義是石敬瑭將幽云十六州割讓契丹,漢人至此失去屏障,不能阻擋胡人的駿馬,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壓制到明朝。
安重榮對于契丹的統(tǒng)治非常憤怒,每次見到遼國使者,都是一副桀驁不馴的作派。他還不斷向遼國尋釁滋事,扣押遼國使節(jié),派騎兵去搶劫已割讓給遼的幽州等地,弄得遼國經(jīng)常向石敬瑭大興問罪之師。安重榮對契丹鐵蹄之下的人民較為支持,他招誘一些少數(shù)族部落進入塞北。耶律德光大為惱火,向石敬瑭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把逃走的邊民送回大遼,并嚴懲安重榮。
石敬瑭害怕契丹的君威,又不想把安重榮惹急了,就派兵把其余地方的邊民趕去契丹交差。然而這些邊民無心歸附,紛紛外逃,安重榮又如數(shù)接收他們。石敬瑭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發(fā)出圣旨,囑咐安重榮對契丹依計而行,無論如何不能與契丹翻臉。安重榮向石敬瑭洋洋灑灑寫下千言奏折,希望石敬瑭能反抗契丹的統(tǒng)治,做真真正正的中原皇帝。可是石敬瑭仍然我心我素,并小心提防安重榮。
后晉天福六年,安重榮在石敬瑭北巡鄴都,京城空虛之際,聯(lián)合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安從進,南北夾擊,一起反叛。石敬瑭派天平節(jié)度使杜重威討伐。杜安兩軍在宗城西南擺開戰(zhàn)場,開始不分勝負,交戰(zhàn)之緊要關頭,素與安重榮有矛盾的趙彥之突然倒戈,奔降晉軍。這一仗后,安重榮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累計戰(zhàn)死、凍死四萬多人。安重榮本人被活捉,石敬瑭將其斬首后,裝在木匣,送到遼國,總算給父皇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