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之一,也是少有的“白手起家”皇帝之一。他幼年時家境貧寒,甚至需要去地主家放牛以維持生計。然而,這個出身貧寒的孩子卻注定要成為一位偉大的皇帝,統(tǒng)一整個中國。他能夠完成從窮孩子到皇帝的逆襲,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身邊眾多謀士和優(yōu)秀將領的幫助。
劉基(字伯溫)就是其中最有名的謀士之一,劉基幼時聰慧好學,是當?shù)馗咐相l(xiāng)親公認的“神童”。長大后的劉基更是不負“神童”的稱號,其二十三歲時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幾年后,劉基正式進入官場,可是他的仕途并不順利。劉基勤于職守,執(zhí)法嚴明,這種工作態(tài)度贏得了他任職地百姓的信賴和支持,但是也觸動了“反派勢力”的利益。他曾幾次被當?shù)睾兰澋南莺Γ业闷渌孪嘀庞忻庥谑芎Α?/p>
在幾次任職中,劉基剛正不阿的處事態(tài)度卻使他被其他朝中大臣排擠。對當朝失望的劉基還曾幾次怒而辭官歸里。直到1360年他這顆明珠被朱元璋賞識。朱元璋任命劉基為自己的謀士,劉基也不負賞識。他針對當時局勢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的戰(zhàn)爭策略,被采納。
劉基輔佐朱元璋期間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朱元璋想要除去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但是以陳友諒為首的勢力頗為囂張,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朱元璋心里也沒底,不知是退是攻。朱手下的各位將士大多都是勸朱避鋒芒或投降,只有劉一言不發(fā)。朱知道劉肯定“有想法”,于是就請他單獨談話。劉的原話是這樣的: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除此之外,劉還詳細的給朱元璋講了當前局勢和解決方法,為朱元璋撥開了迷霧點破了形勢。

劉基能力高強,是朱元璋身邊的五大謀士之一,其實還有一個人的謀略比劉基還要再勝十倍,但是名氣卻是五大謀士中最小的一個,此人就是朱升。朱升的才能很高,其人由于種種原因無心做官,一心歸隱。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獻計九字策。
龍鳳四年,朱元璋率軍攻婺源很久卻攻不下。這時朱元璋的大將鄧愈進言,向朱元璋推薦了隱士朱升,并稱朱升是一個很有學問和影響的人。朱元璋一聽立刻準備親自去拜訪朱升。朱升被朱元璋的真誠所感動,并向他獻出三個計策。朱升的計策只有九字: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而這九字計策在事后也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
在朱元璋一統(tǒng)中原,消滅元朝的過程中,朱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謀略,這些謀略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許多容易起疑心的皇帝一樣,朱元璋坐穩(wěn)皇位便開始想著牢牢抓穩(wěn)權利。聰明如朱升,自然也看出來了君王對身邊人的猜疑之心。洪武二年,年過七旬的朱升以年邁和“祭掃祖塋”為由申請“退休”。朱元璋念著舊情想以重封來挽留朱升,但是朱升執(zhí)意退隱,朱元璋只好同意了。
朱升退隱后,既沒有去老家休寧也沒有去原來的歸隱地石門,而是選擇帶著媳婦一起云游四方,誰也不知道最后他去了哪里。如朱升所料,不久后,對子孫后代的擔憂和對昔日功臣大將們的疑懼促使朱元璋開始殺親信、除功臣。之前朱元璋手下還有一個謀士叫張中,傳說他能觀云望氣,預言禍福。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張中就認為朱“面相不俗,必成大統(tǒng)”。后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張中便退隱去了。后世還稱張中無端投水是為了借水遁走,免于了這場禍患。
都說狡兔死,良狗烹。伴君更是如伴虎,一個人要學會怎么往前走,更應該學會適時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