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晚年不得不遵從嫡長子繼承方式,并封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樣的決定讓朱元璋十分無奈,若兒子朱標活著,他將來繼位也不會引發內亂,畢竟他是長子。但是,朱標突然去世卻給了朱元璋一道難題,如果不立朱允炆,立其他孩子可能會引起內亂,而如果立朱允炆,朱元璋的兒子們就都成了皇叔,這可能會導致某些人的反叛。因此,這是朱元璋晚年非常糾結的一個問題,也是他大開殺戒的原因之一。
但從明史記載看,朱元璋為孫子繼位保持國家穩定,他的確做了大量保駕護航的事。朱元璋首先拿起屠刀向那些功高震主的開國功臣下手,其中藍玉案就是朱元璋為朱允炆做的一件事,藍玉案殺了幾萬人。朱元璋也知道他死后,那些兒子不會讓他省心,但鏟除異姓王勢力后,朱元璋也限制了手下兒子們的權力,但這種限制與藍玉案還有很大區別,朱元璋為孫子能做到這些也的確不容易。他又不得不做,否則明朝就會異主。

朱允炆繼位后,他知道那些手握重兵并各有封地的叔叔們都是隱患。因此,建文帝不聽勸阻,急于進行削藩,這就引發了各親王的不滿。特別是朱棣本來就對侄子繼位不服氣,早就準備要叛亂,當建文帝削藩后,他不久籌劃發動了“靖難之役”。
從1399年到1402年,朱棣很快從侄子手里奪過皇權,但建文帝卻生死不明。后人對建文帝生死說法不一,大都傾向于建文帝逃掉的說法,認為建文帝可能出家隱藏,但朱棣傾其后半生,發動萬人去找都沒有找到。關于建文帝生死之謎,為何不反向思維?是不是朱棣打著找建文帝的幌子而派出密探,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而做給明朝看呢?很多事情只有當事人知道。
建文帝作為一個正統的皇帝,后人不明白,為何當時沒有勤王大軍呢?因為朱元璋留給建文帝能打將領不多了,而且朱棣打的旗號并不是謀反旗號,即使有勤王大軍也被朱棣收拾掉了。不過建文帝依然不缺兵,特別是鎮守云南的沐家軍,因為長期在南方作戰,實力最強大。這支軍隊就是朱元璋義子沐英所統領,而沐英與朱標情同手足。朱標死后,沐英還吐血了。后來沐英后人繼續鎮守云南,為明朝守好南大門。這直沐家軍實力在明朝來說不可小視。

此時鎮守云南的沐家軍首領是沐英的次子沐晟,沐晟從小長在南京,與建文帝從小玩大,也算是發小之情。1399年,朱棣靖難之役前,沐晟承襲父親爵位,就被建文帝派到云南平亂。此時沐晟剛剛統兵,無論資歷還是戰功,他與其老子沐英差很遠。
當年沐英鎮守平定云南時,曾有一支30萬大軍。但如此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并不是沐英本人所有,只是聽命于他。按照明朝體制,這支大軍沒有朝廷之命,不敢動輕易調動。1399年,沐晟剛到云南平亂,隨后不久就發生了“靖難之役”,沐晟即使想去勤王,手下將領和軍隊也恐怕不會全部聽命于他。此時沐晟做的也正確,因為朱棣與建文帝勝敗還未分曉,貿然出動就會授人以柄。
沐晟被建文帝派到云南后,主要任務是平亂。而云南部落之亂,并不是沐晟一時所能平定完的。據史料記載,思倫死后,云南各部族爭先分搶思倫之地盤自立,沐晟派兵討伐后,再次平定麓川。而云南這些部落因為沐英當年在云南平叛,早就知道沐家軍的大名。
如果沐晟帶大軍勤王,長途跋涉不說,如果到時勤不了王或者失敗,恐怕沐晟連回到云南的機會都沒有了。這就會使沐晟造成兩面為敵為地的尷尬境地,所有罪責都在他的身上。從史料記載看,沐晟的能力與其父差距很大,以他的能力與朱棣打,恐怕戰勝機率很小。
朱棣南下攻克南京,誰也沒料到朱棣能以這樣快的速度打下南京。雖然期間朱棣、朱允炆爺倆也有過談判,但朱棣最后決心攻下南京,其速度之快連朱棣也沒想到。所以即使朱允炆下令讓沐晟來勤王,昆明離南京有2089公里,以每天四十公里的行軍速度,需要52天時間,沐晟的軍隊根本趕不到。
但接不到建文帝命令,沐晟不敢動。此時的建文帝也沒有機會下令讓他來勤王了,此時早已大勢已去。明朝歷史上,對留在云南這支沐家軍十分看重。朱棣當皇帝后,沐晟也歸順了朱棣。反正爭來爭去都是老朱家的,淋晟能不識時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