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講述岳家軍的故事。
郾城戰敗后,兀術仍不死心,他認為穎昌只有三萬‘岳家軍’駐守,且主將是王貴,如果他能集結大軍,還是有可能取勝的。于是他調集騎兵三萬,步兵十萬撲向穎昌(今河南許昌)。為了確保勝利,他還另遣一軍攻擊臨穎,意圖切斷郾城和穎昌之間的聯系。
對此,岳飛早已料到,所以在郾城之戰結束后,他就令岳云率領八百‘背嵬軍’增援王貴,同時令駐扎在陳州的張憲部火速向穎昌靠攏。

戰斗首先在臨穎展開,由楊再興率領的三百騎兵在臨穎以南的小商河與金軍大隊人馬遭遇。面對優勢敵軍,楊再興毫無懼色,他領著三百騎兵直沖敵陣。最后楊再興和三百騎兵全部戰死,金軍則損失上千人。隨后張憲部趕到,擊退了這支金軍,并收復臨穎。戰后,張憲于戰場上尋獲了楊再興將軍的遺體,火化后竟然得到箭頭數升。
張憲收復臨穎的同時,穎昌之戰也拉開了帷幕,這是一場空前激烈的大血戰。兀術命令金軍主力在穎昌城西門外擺開陣勢,橫亙十多里,金鼓震天。
面對如‘黑云’般壓城的敵軍,威名赫赫的‘岳家軍’豈能龜縮城中,王貴親率兩萬人出城迎戰十多萬金軍,留部將董先和胡清率一萬人守城。
戰斗開始,岳云先領八百‘背嵬軍’沖擊金軍,步兵在其后列陣跟進。兩軍都用盡了全力,岳云前后十余次出入敵陣,全身受創百余處,仍堅持作戰。史載此戰中‘岳家軍’殺的‘人為血人,馬為血馬’。
戰斗從清晨一直持續到中午,雙方陷入膠著,難分勝負。站在城頭觀戰的董先和胡清覺得有機可乘,遂率五千人馬出城助戰。有了這支生力軍的加入,‘岳家軍’士氣大振,發動全線反攻,戰局隨之逆轉。面對如此勇猛無畏的岳家軍,素以彪悍著稱的金軍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他們不敢繼續同岳家軍交戰,只得一路向北逃竄。一時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傳遍了整個北方。

逃至汴梁后,兀術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認為岳飛定然不會放棄這個收復汴梁的良機,況且在自己身后還有趙云等率領的岳家軍和河北義軍,如果此時宋高宗趙構再令張俊與劉琦回師增援,那自己可真的插翅難逃了。于是他決定放棄汴梁,退守幽云地區。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兀術的決定,他告訴兀術‘再等一等,岳家軍將不戰自退’。兀術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就決定等等看。
這一等,雖然等到了岳家軍進抵朱仙鎮,但也等到了宋高宗強令岳飛班師的十二道金牌。
此時,任憑汴梁唾手可得(五百岳家軍輕易擊潰了五千金軍)、任憑岳飛再怎么不甘心,他也只能無奈的選擇率兵退回駐地鄂州。
岳飛退兵的一年后,兀術再次率金軍南侵,宋高宗令岳飛率領岳家軍馳援淮西。由于宋高宗很快就和兀術達成了議和,所以岳家軍并沒有同金軍發生什么像樣的戰斗。兩年后(1142年)岳飛在風波亭遇害,岳家軍被分散安置在各部宋軍中,潁昌之戰就成了岳家軍的最后一戰,此戰后世間再無岳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