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真的嗎 歷史上有沒有這件事情

  喜歡挑戰群儒的小伙伴們,小編為你們帶來了詳細的文章,讓你們盡情享受此類話題!

  劉備和諸葛亮在當陽長坂潰逃的路上,遇到了孫權派來的魯肅。劉備放棄了退到江陵的打算,同魯肅斜趨漢津中,與關羽的船只相會。渡過了沔水(即漢水),遇到劉表的長子江夏太守劉琦領兵一萬多人前來,便與劉琦共至夏口。魯肅勸劉備聯結孫權,劉備從之,進駐鄂縣之樊口,派諸葛亮隨魯肅共同到東吳的柴桑田,會見了屯兵在那里的孫權,共商聯合杭曹大計。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敘述了諸葛亮到柴桑后,與孫權君臣會談的情況。大意是:到了柴桑,魯肅請諸葛亮在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權。這時孫權接到了曹操的檄(席xi)文,內容略為:“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孫權彷徨無計,正與僚屬們在一起商議。

  孫權劇照

  長史張昭及眾謀士都主張投降曹操,魯肅卻力排眾議,主張抵御。次日,孫權召見諸葛亮,并請江東英俊,共同議事。諸葛亮到了那里,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

  諸葛亮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于客位。然后張昭等“群儒”,便與諸葛亮辯論起來。涉及的主題是:他們想投降曹操,極力抬高曹操,貶低劉備和諸葛亮,認為曹操難以抗拒,為他們投降曹操的主張提供根據,也順便涉及儒者治學的態度與方法等問題。

  諸葛亮都一予以駁斥,對答如流,談笑風生,使一座之人盡皆失色。然后魯肅與黃蓋人,引諸葛亮去拜見孫權。諸葛亮先利用激將法,建議孫權投降曹操,把孫權的情緒激起后,便分析了形勢和利害得失,勸孫權與劉備結盟,共拒曹操。孫權大喜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我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

  這段情節,雖然大的背景符合史實,但具體內容卻與史書的記載頗有出入。首先,曹操的檄文,與史書的記載有所不同。《江表傳》所著錄的曹操致書

  于孫權的主要內容是:“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三國演義》卻改為:“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這樣一改,就使事情的性質有了變化。本來“會獵于吳“,是曹操表示要來進攻東吳,是直接恐嚇孫權,逼孫權投降的;而“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還要“同分土地,永結盟好”,這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內容真像后者所說的那樣,東吳君臣所討論的主題,便不應該是是否投降曹操的問題,而應該是是否“共伐劉備”的問題了。人家約你共伐劉備,你卻討論起“投降”的事來,豈非偷換概念,文不對題嗎?固然所謂“共伐劉備”,也有逼使孫權就范的含義。但那在性質上,至少是在程度上,畢竟是有很大區別的,東吳君臣也就不會如此人心惶惶,大有不可終日之感了。

  孫權劇照

  故事于史無據

  其次,史書上并沒有所謂“舌戰群儒”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只記載了諸葛亮和孫權的對話,未及其他。當然,諸葛亮既然到了東吳,總該與孫權的臣僚們有所接觸,少不了要互相交換意見,彼此進行論難的;但史書上既然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知其真相了。《三國志平話》寫有諸葛亮在孫權面前駁斥張昭、吳危(按:史無其人)的內容,非常簡略,可以看作是“舌戰群儒”故事的雛形。

  《三國演義》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增飾創作,場面宏大,出場人物眾多,稱得起是大手筆。而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既沒有真實性,又沒有合理性。《三國演義》說在座的有二十余人,有名有姓的有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至zhi)薛綜、陸績、嚴脧、程德樞(程秉)、張溫、駱統等十人,其中顧雍、張溫和駱統三個人沒有發言,發言的共有七個人。我們對照史書,發現在這十個人中,至少虞翻、薛綜、程秉、嚴脧、張溫五個人是值得研究的。

  虞翻:《三國志》中有傳。據本傳記載:他先做過富春縣甲長,后來被任為騎都尉。為人耿直,常在孫權面前犯顏諫爭,孫權對他很惱火;再加上和同僚相處也不能隨波逐流,得罪了不少人,受到許多誹謗攻擊,因而被免官流放涇縣山。被流放的時間,史無明文,大約是在這以后。但即使他當時就在座上,也不會像《三國演義》所寫的那樣吹捧曹操的。

  本傳說:他作富春縣長時,曹操為司空,曾聘他作掾屬(司空府的屬吏),他很仇視曹操,并沒有去就任,揚言說:“盜跖(直zhi)欲以余財污良家耶?”可見,他把曹操比作古代大盜“盜跖”,而把自己比作“良家”,說不能讓“盜跖”用搶來的“余財”,玷污他這“良家”的清白。他對曹操的看法既然是這樣,怎么會像《三國演義》所寫的那樣,說出“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之類為曹操張目的話來呢?:后來他被孫權流放到交州十多年,七十歲時死在那里。

  虞翻劇照

  薛綜:《三國志》中有傳。據本傳記載:他是沛郡人,少年時隨同族人避難交州。交州的當權人物士燮(謝xie)歸附孫權后,征聘薛綜當了五官中郎將、合浦、交趾太守。士燮歸附孫權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薛綜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合浦、交趾太守,就在這一年。

  而諸葛亮赴東吳見孫權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即薛綜出仕的二年以前,此時薛綜還在交州避難,怎么能在“群儒”的座上和諸葛亮辯論呢?就是在二年以后他出仕了,也是在交州當官,經常住在交州,很少回朝的。后來才調回朝中,官至選曹尚書,太子太傳。

  薛綜劇照

  程秉(字德樞):《三國志》中有傳。本傳說:他是汝南郡人,以后避亂交州,被士燮任命為長史。孫權聽說他是位名儒,禮聘回吳,拜官太子太傅。按:孫權在魏黃初二年(公元221)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當年孫登被立為太子。

  所以孫權召程秉回來任太子太傳,最早也不過是這一年的事。是所謂諸葛亮“舌戰群儒”十三年以后的事。十三年以前,他還在交州,怎么能在座和諸葛亮辯論呢?

  嚴脧:《三國志》中有傳。本傳說:他是彭城人。性情樸直純厚,好對人提出忠告,總想對人有所補益。當時任騎都尉,從事中郎。孫權稱帝后,曾任尉衛,出使過蜀國,當時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對他很友善。

  從嚴脧的性格和修養,以及后來出使蜀國時諸葛亮對他很友善等情況來看,當時就是他在座,也不會對諸葛亮說出太尖刻的話。而《三國演義》卻寫他在座上說:“孔明之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諸葛亮也回敬他“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等等,恐怕是不會符合事實的。

  嚴脧劇照

  張溫:《三國志》中有傳。據本傳記載:他任議郎,選曹尚書時,顧雍正任太常之職。

  而據《顧雍傳》記載:顧雍任太常是吳黃武四年(公元225),是諸葛亮到柴桑十七年以后的事。諸葛亮到柴桑那年,張溫才十五六歲,還沒有出仕,怎能作為“群儒”之一坐在那里呢?

  張溫劇照

  《三國演義》筆下的這一場唇槍舌劍,寫得相當精彩,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應變能力:但核之史實,卻是經不起推敲的。

  這是因為作者在虛構情節時,沒有以嚴謹的態度考證史實所致。這就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遺憾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