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真的了解古代皇帝和殉葬妃子的故事呢?小編為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古代,皇帝一旦駕崩便會安排讓所有的妃子殉葬。但如果其中有妃子不愿意去死,那么是否還有其他辦法解決呢?
有一種方法是讓妃子成為尼姑,遠離宮廷的是非之事,度過余生。而皇帝的后代也會給這些尼姑一定的補助。
古代的帝王生前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死后也想延續生前的輝煌,所以在其墓葬里除了有價值連城的金銀財寶外,往往還會有很多人為其殉葬。而殉葬的人選則以女性居多,又以帝王生前的妃嬪和侍女為主。
帝王生前所有的妃嬪都要殉葬嗎?
當然不是。
首先,太子的母親肯定是不用殉葬的,先皇一去,太子就是新皇,新皇的母親誰敢動?還有在外有封地,有勢力的皇子的母親也不會被殉葬,她們往往會到自己孩子的封地度過余生。
所以,那些入選殉葬名單的妃嬪都是一些無兒無女,沒有依靠的人。

進了殉葬名單,卻又不想死的妃子怎么辦?
如果能夠好好活著,沒有人會愿意去為皇帝殉葬。但是一入皇宮深似海,凡是進入殉葬名單的妃子,幾乎就沒有幸免的可能了。
因為,妃子代表的不只是她自己一個人,一旦出了差錯,殃及的可能是妃子所在的整個家族。所以,一旦被選為殉葬的妃子,就算是為了家族著想,也只能認命,乖乖地隨皇帝而去。
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多名妙齡女子站在皇宮大殿里,每人面前都有一張“小木床”,在太監們的催促聲中這些女子站上了自己面前的“小木床”,而她們的頭頂上方則是早已準備好的繩子。盡管這些女子們“哭聲震殿閣”,但隨著太監們用力一踢,她們還是“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這三十多名妙齡女子就是明成祖朱棣生前的妃子和服侍他的宮女,在朱棣駕崩后,她們很不幸地被選為殉葬的人。盡管萬般不愿,但也只能以三尺白娟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所以,無論是皇帝的妃嬪,還是侍奉皇帝的宮女,一旦被選為殉葬的人,那么就跟犯人被判了死刑一樣,你的性命就不再屬于你自己了。

妃子殉葬是直接放入墓中讓她自生自滅,還是先殺了再埋進去呢?
有一些朝代的殉葬制度是非常殘忍的,直接把活著的妃子關進皇帝的墓葬中。但又擔心被關到陵寢里的妃子破壞墓葬,就在殉葬之前,先將妃子餓幾天,留著最后一口氣送進墓葬。但是這種方式太過殘忍,在古代出現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一般的情況,都是先將殉葬的妃子處死,采取一些防腐措施,然后再放入陵寢中。而處死妃嬪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幾種:
1、賜一杯毒酒。一杯毒酒下肚,雖然也會有痛苦,但長痛不如短痛,也算是比較仁慈的方式了。
2、三尺白娟。這也是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方式,在歷史上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明成祖朱棣駕崩后,為他殉葬的三十多位妃嬪和侍女就是以這種方式被處死的。
3、活埋。這也就是上面說的那種方法,這也是最為痛苦和殘忍的方法了。將殉葬的妃嬪關進陵寢,待里面的氧氣耗盡,最后窒息而死。據說被活埋的妃子怨氣極大,連盜墓賊也害怕,可以起到保護陵墓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但無論何種方法,其目的都是將殉葬的妃子處死,埋起來。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幻想罷了。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殉制度幾度興廢,從奴隸社會直到康熙下令不允許再出現殉葬,這一流傳幾千年的喪葬陋習才徹底消失。隨著人類從愚昧逐漸走向文明,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殉葬制度也注定會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