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的拐子馬為什么能無敵于天下?“拐子馬”有何優(yōu)勢?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女真人的拐子馬是怎樣無敵于天下的呢?之前在《順昌保衛(wèi)戰(zhàn)》系列文章里寫過金兵拐子馬的戰(zhàn)術特點,受到很多朋友關注點評,但也有一些朋友提出了異議。說拐子馬是輕騎兵,鐵浮屠才是重騎兵。
在此,子晟十分感謝頭條平臺及各位朋友的厚愛。在此,也解釋一下:鐵浮屠是重騎兵,并不能說明拐子馬就必須是輕騎兵。女真人本名靺鞨,意為善于制革的人。加之族群人數稀少,一貫注重自身防御,故女真騎兵一旦出現,必定是人馬俱甲,層層防御齊全。《宋史·岳飛傳》中清楚記載:“初,兀術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lián),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

通俗點講,金兵拐子馬的作戰(zhàn)特點是可有效防御弓箭傷害;女真人在馬上端持四米長槍,可在接觸瞬間保持殺傷優(yōu)勢;三人為聯(lián),形成單位面積內達四噸左右的重量級碾壓,通過經年累月訓練使戰(zhàn)馬速度保持一致,形成層層不絕,密集波浪式的集團沖鋒;最后一點,也是女真人尤為可怖的一點,就是他們在人馬俱甲的情況下,可反復沖鋒,直至對方崩潰,這是西夏人和契丹人做不到的。
在《宋史·劉锜傳》中,介紹了“拐子馬”的具體作戰(zhàn)方法,“……敵又以鐵騎分左右翼,號‘拐子馬’,皆女真為之,號‘長勝軍’,專以攻堅,戰(zhàn)酣然后用之”。從這里看,拐子馬是一種俗稱,長勝軍才是其正式名號。“拐子馬”因為速度劣勢不是作為首發(fā)沖鋒陷陣兵種使用,必“戰(zhàn)酣然后用之”。戰(zhàn)酣,就是兩軍交戰(zhàn)打得難解難分最激烈之時。面對敵方兵力絕對優(yōu)勢時,先派步兵與敵方步兵殊死戰(zhàn)斗,若敵方原就人多,或主將仗著人多勢眾增兵助戰(zhàn)時,己方主將即鳴金讓步兵撤退,造成戰(zhàn)敗怯敵的假象,時弓箭手立即上前,射住陣腳,阻擊敵方步兵追擊,掩護己方步兵撤退,使敵我拉開一定距離。而陣前密布的旌旗后面,“拐子馬”早就列陣而待,故步兵不可能向陣中撤退,只能閃向左右兩側。當敵方步、騎兵鼓勇大進時,旌旗倒處,“拐子馬”如江河潰堤之勢殺出,鐵流奔瀉,鋒芒所向,誰人敢當!
拐子馬人人裝備四米長槍,另外還有佩刀、鏈子錘等其他兵刃。四米長槍的長度優(yōu)勢使對手的用士兵布下的人力拒馬陣失去作用,重鎧重甲又有效抵御了弓箭,借馬力將鏈子錘掄出去又可輕易砸碎對方步兵的巨盾。在長槍與弓箭都失去防衛(wèi)和攻擊作用的情況下,就算他們能躲過第一排重裝騎兵的沖擊,也難躲過第二排、三排,及后面一排接一排長槍及裝甲馬匹的沖擊,好容易逃過這一劫的,面對緊跟在拐子馬后面沖鋒的步兵集團,還能再有多少抗擊信心、勇氣及實際還手能力呢?且拐子馬最喜的就是敵方人多,布陣縱深越厚越得勢,狂飆橫掃,雷霆萬鈞,所過之處,如摧枯拉朽,對手無不肝膽俱裂、狼奔豕突。此時再以輕騎兵直突敵方主帥旗下,則后繼步兵,也就只剩打掃戰(zhàn)場了。

這就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宋軍常常以數倍兵力決戰(zhàn)金軍,且士氣無不高昂激奮,卻無一不遭毀滅性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南宋初年,如何打破女真“拐子馬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就成為南宋上下的當務之急!好在總算有一人挺身而出,以破釜沉舟之勢干掉了一小批拐子馬,為宋軍找到了對付拐子馬的有效方法。此人是誰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言和子晟共同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