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古老的小村莊里,傳說著一個神秘的寶藏,數百年來無人能夠找到它的蹤跡。直到最近,一場山洪沖出了一枚銀錠,引起了人們對寶藏之謎的熱切關注。這場意外的發現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李自成結局的探討,歷史是否將有新篇章?隨著謎團的逐漸揭開,古老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正逐漸浮出水面,引發了人們對過去的反思和未來的期待。
明朝末年,西北地區蝗災、旱災交替,連年饑荒。為求果腹生存的農民揭竿而起,反對朝廷。
而遼東關外,滿清又屢屢入侵,同樣把“小冰河期”造成的饑荒壓力轉壓到明朝身上,不斷入關燒殺搶掠。
這樣,大明王朝的北部,沸反盈天,亂象橫生,國幾不國。
出自陜西米脂的草莽大英雄李自成抓緊機會,于崇禎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分兵東出,強渡黃河,一舉攻破了北京城,迫死了明朝崇禎帝,終結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李自成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農民起義領袖。
不過,成為北京城新主人的李自成并沒能抵擋住洶涌入關的清兵清將,倉皇西顧,退回老巢陜西,又狼奔遯突,轉戰河南、湖北。
然而到了湖北通城九宮山一帶,突然銷聲匿跡,不知所蹤。
從此,世間只留下了無窮盡關于李自成的傳說。
主流的說法是:李自成在九宮山遭地主團練襲擊,無比窩囊地離開了人世。
但是,很多人并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李自成是施展了金蟬脫殼的計策,避開了眾人的視線,在某地隱居起來了。
時間過去了三百多年,李自成退隱之說還是鬧得沸沸揚揚。
現在,全國多處出現了自稱李自成隱居并繁衍出后代的聚居地,其中引發關注度較高的有五處:
一、甘肅省蘭州榆中縣青城鎮葦茨灣村。
二、陜西米脂縣富平大平村。
三、廣東樂昌北部山區。
四、廣西恭城枧頭太平村。
五、貴州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
按理說,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即使李自成沒死在九宮山,但也沒在后面的歷史露臉,即都可以宣告他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結束,對當時而言,死或不死,二者并無大的區別;對現在而言,答案更是肯定——李自成絕不可能尚活于人世!
但是,李自成的退隱之說還是有無窮的吸引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投入關注。
原因很簡單,因為里面涉及到“李自成寶藏”下落的大問題。
“李自成寶藏”是怎么回事呢?
史書載:1644年3月,李自成占領北京城之后,便瘋狂地在北京城大肆搜刮財富,“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賊淫刑所得,揚言獲之大內,識者恨之。”
據說,通過拷打明朝的王公大臣們獲得白銀7500萬兩,從國庫里獲得金銀3700萬兩。
李自成深知自己在北京呆不長久,爭分奪秒,“于宮中拘銀鐵諸工各數千,盤斂庫金及拷訊所得,并金銀諸器熔之,千兩為一餅,中鑿一竅,貫大鐵棒,凡數萬餅,括騾車數千輛,馬騾橐駝數千,裝載歸陜”,把搜刮得到的金銀重新熔鑄,打上年號,趕在滿清入關之前將財寶轉運。
關于在重新熔鑄成大銀錠上打年號,《明季北略》記“賊拘銀匠數百人,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陜西。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
注意,“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而“永昌”才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的年號。很可能《明季北略》所記的“永樂”為“永昌”之誤。
還有,《明季北略》記“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陜西”,但李自成棄陜西走湖北、湖南,肯定又會攜之轉移了。
那么,轉移到哪里了呢?
則李自成的隱居地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這也是三百多年來,人人孜孜不倦談論李自成最終歸宿的最大原因。
可惜,三百多年的時間里,并無任何線索,寶藏如石沉大海,不見天日。
直到2001年,一件古怪的事在廣東樂昌坪石鎮出現。
這年夏天,廣東樂昌坪石鎮遭遇暴雨襲擊,山洪爆發,建在深山中的湊云仙廟附近被沖出了大量的銀錠、銀元等銀制品,大的銀錠“足有數十斤之多”。
考古專家經過多次的推斷論證,考證出這些白銀確為李自成逃亡途中埋藏的寶藏。
當然,這些銀錠僅僅是李自成寶藏中的冰山一角,至于余下的寶藏下落何處,尚在尋索之中。
而上文已提到過,廣東樂昌一直是受關注度較高的五處李自成后裔聚居地之一。
“李自成寶藏”在廣東樂昌現身,也說明了許多民間傳說并非都是空穴來風。
在廣東樂昌北部和湖南宜章山區,幾乎每隔幾個村落便有一座小廟,既不是佛教也不屬于道教,廟里供奉的也都是男女二神像,頭上戴著通天冠和皇冠。當地人稱,他們供奉的是明末清初的大英雄曹國公,女神像為高夫人,并說曹國公不姓曹,姓李,叫李大人。
廣東樂昌市文史學者丘陵說,這個曹國公,其實就是大順國皇帝李自成。明末清初,在農民起義大軍中能夠叱咤風云的,只有李自成和高桂英這一對夫妻。1645年,李自成從陜西撤退到湖北九宮山,他并沒有像史書所記載,被當地鄉民打死,而是退居幕后,其妻高桂英主持軍政,實現了大順軍與南明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現在,這個地區的許多李姓人都是李自成和高桂英的后裔。
丘陵說,當時,李自成兵分三路從湖北一路撤退,李自成原本在東路,但到湖北襄陽時分開,親自帶領的中路軍,由襄陽經荊州、湖南澧州、鳳凰、廣西龍虎關、廣東連縣、湖南宜章莽山,最終到達廣東樂昌金城山。
隱居樂昌期間,李自成在山中多建廟宇。原因是大順軍經過長途跋涉,部隊已被沖散,建這些風格相似的廟宇,其實就是聯絡走散的大順軍將士的兵站,而廟宇附近,則是藏匿大順王國寶藏的場地,利于將來啟用方便。
在金城山后,李自成即化名“曹國公”,利用這一帶險要地勢,著手打造大順南國京城“萬古金城”,并以此為根據地,北邊與皇后高桂英率女兵據守的坪石金雞嶺相望,東邊與軍師宋獻策率部鎮守的慶云湊云山相依,聯明抗清,直至被叛軍所害。死后葬于金城山的山嶺中,后被太子移遷至佛地湊云山。
實際上,在樂昌慶云鎮龍爽村一帶,村民絕大部分人都知道寺廟都與“龍”有關,或供奉遍植桂花的“娘娘”。其中村中附近有一神秘巖洞,村民結伴下洞后發現狹小的洞內別有洞天,其中有石桌石凳,可容納約二百余人。最令人驚嘆的是,高達50余米的洞頂竟然有彩色的人物畫像,有男有女,其中有一領袖男子“頭戴一類似草帽的物體,氣勢雄渾”,與史書描畫的闖王非常相似。
也許,這就是闖王李自成真正的最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