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鹽鐵會議及桑弘羊的命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鹽鐵會議是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討論了鹽鐵專營制度的改革問題。會議上,桑弘羊力主廢除鹽鐵專營,提倡開放市場,盡管遭到了部分官員反對,但最終還是通過了這項改革方案。然而,桑弘羊卻因此舉措遭到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最終被貶官遠離政治舞臺,這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經濟史上的一段注目經歷。


桑弘羊和漢武帝的改革之路


桑弘羊,洛陽商人之子,精于“計算",愛好研究經濟問題。他13歲時被漢武帝選中,當了皇帝的親隨,官名叫侍中。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鹽鐵會議及桑弘羊的命運


他的職責是管理漢武帝的日常生活事務。雖然待中官階不高,但地位堪比部級侍郎。由于跟在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劉徹左右,憑著一股機靈勁,深得劉徹信任。因此這一跟就是60年,獲祿受賜,不斷升官,終列卿大夫之位。
漢武帝執政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作出了抗擊匈奴侵擾的決策。
其時,主和派仍舊想阻撓主戰方針。其中有一個叫狄山的儒生,對劉徹說,何必要發動戰爭呢,打仗要死很多人,還造成內地空虛,邊境貧困,繼續實行和親政策,不是很好嗎?
漢武帝沒有正面斥責他,只問他:“如果讓你去守一個郡,能不能做到匈奴不入侵?”狄山道:“不能。”武帝又接連問:那么你能不能守一個縣?一個要塞?狄山尷尬得要死,知道自己不可以再說不能了,硬著頭皮道:“能。”
劉徹也不含糊,真的派他去擔任一個要塞的頭。不過,狄山到任后只一個月多點時間,就被匈奴人攻進要塞砍了頭。
桑弘羊聽說了此事后,對武帝說,匈奴的存在,就像木頭里的蛀蟲一樣,必須把它殺死,對匈奴的入侵,只有用武力解決,才能使邊境安寧。武帝很贊賞桑弘羊的話。


元狩三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計劃對匈奴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戰爭,為了解決龐大的戰爭費用問題,任命桑弘羊以侍中身份參與鹽鐵官營法制訂,并負責理財和發展規劃。此時,桑弘羊33歲。
?
元狩四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決定性勝利的戰爭,衛青、霍去病殲滅匈奴近10萬人,使匈奴在其后10多年里,再也不敢侵犯漢邊境。
戰爭勝利了,但是國家財政狀況不堪重負。當時面臨著兩大財政支出,一是對官兵的論功行賞費用達50萬斤黃金;二是華山以東發生大水災,要救濟災民。
桑弘羊作為主要理財角色,在漢武帝支持下,提出和推行了五項經濟舉措:
移民。
將災區725000人,遷往甘肅、內蒙古等地,落戶墾荒。移民吃穿由政府供給,并貸以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費用。這項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會增加國家費用的支出,但幾年后,隨著災民生活的安定,墾荒生產的發展,就能使國家增加了經濟實力。同時在鞏固邊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行白鹿皮幣和白金幣。
白鹿皮幣,用白鹿幣制成,上面有花紋,像一幅彩色圖畫,一張值錢40萬。它不是流通幣,實際上是一種向皇帝進貢和王公宗室們相互饋送的禮品,專門向王公貴族發行。由于是強制規定,王公貴族不得不用金銀兌換白鹿幣,這給武帝增加了不少收入。
白金幣,用銀錫合金制成。有圓形龍紋幣,每枚值3000錢;有方形馬紋幣,每枚值500錢;有橢圓形黽紋幣,每枚值300錢。白金幣發行的目的,是實行通貨貶值,以此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上述發行白鹿皮幣和白金幣是臨時應急措施,只使用了一段時間。


實行鹽鐵官營。
生產出來的鹽由政府統一收購和銷售,制作鹽的工具由招募來的生產者向政府自費購用。鐵器由政府徹底壟斷。
實行算緡。
緡,就是緡錢,每1000錢為一緡。算緡,就是按緡計算稅額的征稅辦法,一算為20錢。其征稅范圍包括商業稅、手工業稅、車船稅、高利貸稅等。稅額,如商業稅按營業額計,每二緡納稅一算,稅率相當于1%;手工業稅按出售產品價格,每四緍納稅一算,稅率相當于0.5%。
計稅數額根據自報,對于隱瞞不報或者自報不實的,處罰非常嚴厲,一經查出,就沒收財產,并發邊境服役一年。凡檢舉揭發者,則獎勵沒收財產的一半。
持有城市戶口的商人不得占有土地。
誰違反這條禁令,就沒收他們的土地和農業奴隸。
漢朝實行了桑弘羊的理財政策后,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基本上保障了戰爭費用的巨額支出。
元鼎二年(公元前118),桑弘羊任大司農中丞(相當于財政部副部長),協助大司農負責國家財政收支工作。新職伊始,他就發動了全國性的告緡運動。
告緡,就是發動人民檢舉揭發工商奴隸主違法偷稅漏稅行為。這場運動聲勢浩大,凡中等以上的工商奴隸主差不多都被告了。
漢武帝發了大財。通過告緡運動,依法沒收的“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計,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當時,全國共有1300多個縣,沒收的土地達幾千萬畝。告緡運動使大量的工商奴隸主破了產。
鹽鐵官營和告緡收入使武帝朝的財政困難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
元鼎四年,桑弘羊向武帝建議,將鑄幣權集中到中央三個部門(均輸、辨銅、鐘官,總稱上林三官)里來。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向全國發布了禁止郡國鑄錢的命令。
這樣一來,全國只準流通三官鑄造的貨幣,原各地自鑄的錢幣一律銷镕,并將銅上交給三官。歷史上著名的五株錢就由此產生了。將鑄幣權完全集中到中央,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43歲的桑弘羊被武帝任為治粟都尉(相當于現在的糧食部長),并兼職代理大司農(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長),總管全國財政經濟工作。
桑弘羊升職后,又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如整頓鹽鐵官營,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向全國有關地區設鹽、鐵官員。推廣均輸法、實行平淮法。
均輸,是將政府從甲地收購的多余物資,運到銷售價格高的乙地出賣;平淮,是指在城市中,當某種商品市場價格上漲時,政府將所儲物資賣出,當某種商品市場價格低落時,政府買入貯存。均輸和平淮,相互聯系,是調節商品流通和調節物價的經濟手段。
此外,桑弘羊還完善了納粟買官、納粟贖罪制度。只要你貢獻出一定數量的糧食,就可以拜爵當官。罪犯納粟可以減免刑罰,商人可以免稅,百姓可以免役。
上述政策措施的推行,使武帝朝的國庫充盈,做到了“民不加賦而天下用饒"。為此,漢武帝封桑弘羊為爵,獎勵黃金200斤。
公元前100年(天漢元年),桑弘羊正式被任命為大司農。他又創設了酒類專賣制度,就如現在的煙草專賣一樣,酒的生產、運輸、銷售統一由政府控制監督專賣。

鹽鐵會議上的激烈辯論


公元前87年(后元二年),漢武帝去世。臨死前,下了托孤遺詔。他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最高軍事長官,掌軍事),加封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相當于現在的常務副總理,掌監察),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劉徹要他們和丞相田千秋一起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昭帝。那年,桑弘羊已經有66歲了。


霍光,是西漢著名軍事家霍去病的異母弟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公,漢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親。霍光侍奉漢武帝左右,前后達20多年之久,沒有犯過一次錯誤,深得武帝信任。
霍光在漢昭帝繼位后,其勢薰天,但桑弘羊在資歷、功勞等方面優于霍光,兩人之間存在著權力之爭,政見上也有矛盾,加上桑弘羊自侍其功,常想著為家族子弟謀官位,而卻被霍光屢屢拒絕。因此,不論公事和私事,兩人之間的矛盾激化起來。
表面上霍光雖然位在丞相之下,但由于田千秋唯唯喏喏不給力,因此實際朝政操縱權掌握在霍光手里。以他為首的保守派和以桑弘羊為代表的變法派之間的矛盾爆發了。其標志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鹽鐵會議。
霍光是個頗有心機的人,他想搞臭桑弘羊,用的是陽謀手法。事前,霍光以昭帝名義下詔,要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同時霍光命令三輔(京畿的三個政區的長官,所轄地含長安、洛陽及附近地區)和太常(宗廟禮儀機構長官)推舉賢良各2人,在郡國(郡,郡縣;國,諸侯王封地)推舉文學高第各1人,共60多人。他們乘著馬車,浩浩蕩蕩到長安參加鹽鐵會議。
霍光的目的很清楚,通過鹽鐵會議,達到廢除漢武帝朝以來推行的鹽、鐵、酒等專營政策,同時從政治上打擊桑弘羊的目的。


所謂賢良,是指有社會名望的高級知識分子,相當于現代的公知。其成分多是儒生。所謂文學高第,簡稱文學,是指一般的知識分子,大多也是儒生。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長安召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鹽鐵會議。
會議由丞相田千秋主持,霍光沒有出席。會上中心議題是討論鹽鐵、均輸等官營政策是該廢除還是繼續的問題。
會上,是年72歲的桑弘羊,作為武帝時財政經濟政策的主要提出者和推行者,面對賢良文學們的集中攻擊,從容應戰。雙方辯論氣氛十分激烈。
首先,賢良文學們認為,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等政策措施,是"與民爭利",違背了重仁義而輕錢財的古訓,使老百姓舍棄了仁義而奔向了取利。只有廢除官營,恢復原狀,才能使商人安心經商,農民安心種田。
桑弘羊反駁說:實行這些政策,首先是為了籌措抗擊匈奴戰爭費用的需要,其次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發展農業生產,打破豪強商人集團的壟斷。實行均輸,抑制了商賈的高額利潤;實行平淮,讓老百姓能買到平價商品;實行鹽鐵官營,使國家掌握了重要戰略物資,有利于社會穩定,防止象吳王劉濞這樣的叛亂分子利用私自制鹽鑄鐵進行危害國家利益的活動。
桑弘羊問他們,你們要我放棄這些能賺錢的產業,那我用什么來養活為國家守邊關的將士?沒有財政支持,讓將士們喝西北風嗎?你們有錢的話,足夠能養活將士,倒也可以考慮放棄官營產業,改變均輸平淮政策,你們敢保證嗎?


儒生們面面相覷,尷尬之極。但他們畢竟不是一般人,是有一定能量的。
他們就由此引出了另一個焦點話題,就是如何對待匈奴入侵問題。
賢良文學們認為,自古以來賢明的君王總是以德教化敵人,而不會輕易用兵,現在經“好事之臣"一挑,發起什么抗匈奴戰爭,搞得耗人耗力耗物,以致國家貧窮,所以應該對匈奴"加之以德,施之以惠",送錢給奴匈,并和匈奴結親,這樣戰爭沒有了,天下就安寧了。
桑弘羊對這些公知的賣國言論進行了駁斥。他說:以前漢王朝不是沒有和匈奴結過親、送過錢的事例,可匈奴人由此改變過他們的"貪狼"本性嗎?恰恰相反,他們背信棄義,"反復無信,百約百叛",一直擾亂邊境,掠奪財物,搶殺百姓。如果真按你們的話去做,敢消武備,撒除障塞,讓匈奴長驅直入,你們除了投降還會做什么呢?
桑弘羊接著說,抗擊匈奴,是捍衛國土完整,保證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漢武帝痛下決心,全面反擊匈奴,使邊境有了穩定的局面,使內地百姓的生存和生活有了一個安定的環境。武帝對抗擊匈奴作出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貢獻,"著于海內,藏于史冊"。
桑弘羊接著又說:興辦鹽鐵官營、設立酒類專賣,設置均輸機構,出發點就是為了增加財貨,解決邊關用度不足問題,保障戰爭費用。現在雖然經過歷次的討伐戰爭,匈奴對我們的威脅已經減輕,但是不要忘了匈奴的狼子野心,潛在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如果現在廢弛軍務,撤拆屏障要塞,又要廢除鹽、鐵、均輸政策,那么過不了多少時間,對內會導致國庫空虛,對外會造成邊守備物資缺乏,防守將士將受凍挨餓,匈奴人就會舉土重來!所以你們想廢鹽鐵官營等政策,是辦不到的!
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們引證據典,以古制、古訓,特別搬出孔子的話為論據,反對漢王朝現行的經濟政策。桑弘羊及其支持者,則以古今事實為依據,逐條反駁儒生的言論。


會議從2月開到7月,討論結果,似乎不分勝敗。從會后來看,除酒類專賣政策改為征稅外,其余政策繼續執行。表面上,桑弘羊一方稍稍占了上風,但實際上,霍光一方贏得了廣泛的輿論支持。這就為霍光最后鏟除桑弘羊打下了基礎。
作為保守派后臺的霍光,欲除桑弘羊等人而后快。他在等待機會給桑弘羊個人來一次致命的襲擊。他做到了!

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上官桀等籌劃政變,由鄂邑蓋長公主設宴邀請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將霍光殺掉,廢除漢昭帝,擁立燕王劉旦。公主門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稅的官員)燕倉告發了他們的陰謀,于是昭帝、霍光在政變未發動之前,先發制人,將主謀政變的大臣逮捕,桑弘羊受到牽連被滅族。

盡管桑弘羊被殺,但鹽鐵官營等政策,在西漢后期還是沿襲下來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上說,桑弘羊和霍光之間的斗爭,似乎并不是完全關系到國家財政經濟政策重大問題的斗爭,而是牽涉到個人權力之爭的方面多一些。就鹽鐵、均輸等制度來說,在實施過程中也不是很完善,存在著不少弊端。

桑弘羊的歷史功績不能抹殺,但是作為霍光本人,執政期間在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情,而不能將他們兩人單純用變法派和保守派加以區別對待。

參考書目:《桑弘羊》、《鹽鐵論》等

注:本文配圖來源于網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