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托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中國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托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著淚拉著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托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們熟知的劉備托孤其實也是托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托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托孤于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我們更近的咸豐皇帝托孤于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我們熟知的托孤后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托孤大臣們要么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么干脆鬧分裂搞斗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為什么呢?
因為所謂托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這個權力沒法制約的,一制約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會想到把別人消滅來個徹底解決,有權才能壓倒一切。
古代關于百姓的稱呼還有哪些?史書中都有哪些記載?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