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帝王。他的陵墓,茂陵,也是一座迷人的宮殿。盡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茂陵依然保留著宏偉壯觀的建筑和精細瑰麗的雕塑,為后世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贊嘆。茂陵的探微之旅,猶如進入了一個神秘的時空隧道,讓我們有幸一窺古代帝王的榮耀與莊嚴。讓我們一同走進茂陵,感受那些歲月長久卻依然輝煌的華章。

文/卞潤梓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位于咸陽原西漢帝陵群最西側,是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也是西漢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霍去病墓前存有以馬踏匈奴為代表的諸多石刻,茂陵周邊也出土了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鎏金銅馬等知名文物。
一、罷黜百家 表章六經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之子。公元前153年,劉徹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同年其異母長兄劉榮獲封為太子。三年后,漢景帝廢栗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并立王娡為皇后,立劉徹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孝文竇皇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孝景王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董仲舒
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下詔,命令丞相、御史、列侯等舉薦賢良方正、直言勸諫的人才。漢武帝采納了丞相衛綰的建議,取消了被舉薦者中法家、縱橫家等學派人物的資格,其中儒家的董仲舒深受漢武帝賞識,逐漸脫穎而出。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自此開始傾向于儒家思想的國家治理體系。
太皇竇太后
太皇竇太后尊崇黃老之學,對儒家思想嗤之以鼻,她注意到了漢武帝的不尋常舉動。漢武帝當時將丞相衛綰免職,任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這四人均是儒家的信仰者。趙綰向漢武帝建議處理政事不要再向太皇竇太后報告,這惹怒了太皇竇太后,她將趙綰、王臧等人下獄,罷免竇嬰、田蚡,漢武帝的“建元變法”徹底失敗。
公元前135年,太皇竇太后去世,標志著漢代休養生息的舊時代正式結束。漢武帝隨即任命田蚡為丞相,貶低了黃老之學,招攬幾百名儒生,真正開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儒家中的尊君、大一統觀念與漢武帝的理想相契合。儒家自此逐漸成為中國官方的正統學說,完成了戰國以來的思想認識整合,儒家思想也自此開始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
二、溝通西域 北擊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敦煌壁畫
北方草原的匈奴是漢朝最強大、最危險的敵人,從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六十余年,漢朝長期奉行和親政策,但匈奴仍然不時南下,搶掠漢朝北部郡縣。公元前139年,18歲的漢武帝派遣郎衛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希望可以聯合夾擊匈奴。張騫率眾進入河西走廊時被匈奴人扣留軟禁十年時間,公元前129年,張騫得空西逃,翻越蔥嶺,抵達大月氏。
張騫通西域路線圖
不料,此時大月氏人因所處的新國土物產豐富,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始終未能說服其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公元前128年,張騫等人動身返國。歸國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侖山北麓的“南道”,但當時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再次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張騫趁匈奴內亂,與堂邑父逃回長安。此次聯盟目的雖未達成,但張騫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以西,加強了西域及中亞、西亞等國同中原的聯系,司馬遷稱之為“鑿空”。
張騫出使西域
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十余年間,漢朝已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取得了一些戰果。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要求和親,漢武帝表示同意,但兩年后眾臣關于是否要趁匈奴和親后沒有防備的空檔發動突襲展開了討論,并設下了馬邑之圍。聶壹假意逃入匈奴,告訴單于他將殺掉馬邑的縣官,讓匈奴獲得馬邑的財富,但匈奴10萬人馬進發后有所察覺,選擇撤退。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這是自漢初和親政策之后漢朝第一次主動向匈奴挑戰,成為了漢匈關系的轉折點。
馬邑之圍
漢武帝年少時常與姐姐平陽公主聚會,在此過程中他寵幸了歌女衛子夫,衛子夫異父同母的弟弟騎奴衛青也被漢武帝召入宮中當上了侍中,隨后提拔為太中大夫,其軍事才能逐漸被漢武帝賞識。公元前130年,衛青受任車騎將軍,與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衛青率軍直入匈奴龍城,斬首數百。
衛青
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等攻打河套地區,斬首數千級,收復了自秦末起被匈奴占領的河南地,衛青也因此獲封長平侯。此后,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郡,并動員十幾萬人修建城池、長城,屯墾戍邊,將河南地作為反擊匈奴的重要基地。
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賢王侵擾朔方郡,漢武帝命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騎兵,節制各部共10萬大軍反擊匈奴。衛青率部出塞六七百里,夜里突襲抵達匈奴軍營,包圍突襲了右賢王部,漢軍第一次取得了對匈奴殲滅性的重大勝利,漢武帝大喜,拜衛青為大將軍,并增加食邑六千戶。第二年,衛青再度率軍北上,斬首千萬計,在此過程中,霍去病的軍事才能逐漸涌現,成為了繼衛青之后的一顆新星。
霍去病收復河西
霍去病是平陽縣吏霍仲孺與衛青姐姐衛少兒的私生子,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擅長騎射,深受漢武帝喜愛,當上了侍中。公元前123年,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擊匈奴,他的800輕騎斬首匈奴2000人,包括單于的祖父、叔父,漢武帝認為霍去病勇冠全軍,于是封其為冠軍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軍一萬擊破匈奴在河西走廊的五大屬國,斬首8900余,并俘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漢武帝因此加封霍去病二千戶食邑。
公元前121年,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決定投降漢朝,漢武帝恐其有詐,命霍去病率軍迎擊,休屠王反悔,被渾邪王所殺,霍去病闖入匈奴軍營斬殺了想要逃跑的8000人,脅迫渾邪王所部四萬人降漢,自此漢朝西北壓力大大減輕,河西走廊地區完全歸于漢朝管理。匈奴人悲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后來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河西四郡”,并在西域交界處設置了玉門關、陽關,成為了漢朝與西域甚至中亞西亞各國交流的重要紐帶。
河西四郡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集結幾十萬大軍,分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先行,步兵與后勤部隊緊隨其后,決定直撲匈奴單于主力。衛青出塞千余里,遇到了單于的主力,命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從左右兩翼包圍了單于,雙方死傷相當,單于逃跑,衛青部追至趙信城,俘獲斬首1.9萬。霍去病率部北上2000余里,橫絕大漠,俘虜了匈奴3位王,83位高官,封狼居胥山、禪姑衍山,一直打到了瀚海(貝加爾湖),斬首7萬余,是漢朝建立以來對匈奴取得的空前勝利。
漢武帝晚期的漢朝疆域
自公元前130年至前119年的11年間,漢朝主動征討匈奴,俘虜斬首約24萬人,匈奴遭受了巨大損失,從此向北逃遁,不敢在大漠以南設立王庭。此后,漢軍越過黃河,灌溉屯田,向北蠶食少量匈奴土地,漢長城最遠已經到達了今蒙古國境內,衛青、霍去病在漢匈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璀璨的將星。除北擊匈奴外,漢武帝時期還攻滅南越、閩越,征服西南夷,設置朝鮮四郡,極大地擴展了漢朝的版圖,穩定了邊疆地區。
三、改革幣制 鹽鐵官營
漢宣帝曾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朝自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之后,實際實行的都是“外儒內法”的施政方針。漢武帝在執政方向上一改漢初的無為而治,開始重視嚴刑峻法,重用酷吏。張湯是漢武帝時期酷吏的代表,他在審理“三王”謀反案時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授太中大夫、廷尉,累遷御史大夫。聯合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主張嚴刑峻法,常以春秋大義加以修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準繩。
張湯墓發掘紀念碑
在漢朝與匈奴作戰期間,遭遇水旱災害,政府國庫出現赤字。張湯承漢武帝旨意,主持國家經濟工作,采取了“國進民退”的政策,鑄造白金及五銖錢,以獲取鑄幣稅,又將天下鹽業、鐵礦冶煉業收歸國有,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買賣,以打擊上層與中層。
桑弘羊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任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與桑弘羊三人共同參與鹽鐵官營的籌劃。東郭咸陽和孔僅說:“山海,天地之臧,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愿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郡不出鐵者,置小鐵官,使屬在所縣。”以此壟斷鹽鐵經營權。
為了聚斂錢財,增加財政收入,漢武帝與張湯將皇家園林中飼養的白鹿皮制成皮幣,價值40萬錢,規定王、侯、宗室朝見時必須繳納皮幣,成為了盤剝諸侯的一種手段。漢朝初年規定要求繳納財產稅,漢武帝時期增收車船稅,提高稅率,將商人囤積的所有貨物折合錢收稅,規定如果報稅不全不實,報稅者會被罰戍邊一年,財產全部沒收,揭發者可以活動其財產的一半,即“告緡”。
公元前113年,“國進民退”的政策繼續深入推行,漢武帝采納了桑弘羊的意見,取消了郡國鑄錢的權利,收歸中央所有。將各郡國過去鑄造的貨幣全部銷毀,以上林三官鑄的五銖錢作為全國唯一法定流通貨幣,此次貨幣改革非常成成功,直到隋朝時漢五銖還在流通。
漢五銖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創立了“平準法”,在長安設置平準官,集中天下的商品物資,壟斷全國商業貿易,賤買貴賣,防止商人囤積貨物,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桑弘羊還請求漢武帝批準官吏可以向政府繳納糧食補官,罪人可以納糧贖罪,甚至可以免除賦役。自此之后,長安的太倉與甘泉宮倉庫堆滿了糧食。漢武帝時期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加強了經濟的統一管理,短時間內搜刮了大量的錢財,但也無法長期維持,很快便被廢除。
四、君臨天下 加強集權
推恩令
在漢武帝之前,漢高祖解決了異姓諸侯王問題,漢文帝解決了功臣集團問題,漢景帝基本解決了同姓諸侯王問題,漢武帝劉徹則在前代帝王的基礎上繼續削弱地方諸侯豪強,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即位后,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要求諸侯王的兒子中除一人繼承王位外,其余均在原諸侯國內封侯,即“王子侯”,以此削弱諸侯勢力,減輕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
《淮南子》
淮南王劉安是漢武帝時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公元前139年劉安入朝時,好友田蚡與其結交賓客,養士數千,準備叛逆。淮南王劉安也如同當年吳王劉濞一樣,受漢武帝幾杖,受牽連謀反未果,漢武帝雖原諒了他,但雙方已經形成裂隙。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謀反,失敗后自殺,淮南國被廢,設為九江郡。受此牽連,衡山王劉賜、江都王劉建、常山王劉勃、濟北王劉寬等都因各種原因封國被廢。
酎金奪爵
“酎金奪爵”也是漢武帝削弱地方諸侯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漢朝諸侯在宗廟祭祀時,都會隨同酌酒奉獻黃金,不同人口、等級的宗室都要繳納相應數額、品質的酎金。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對諸侯的酎金進行嚴格檢查,有106位列侯所獻酎金少了分量,這些人全部被罷免爵位,廢除封國,諸侯王也因此被削除封地,有效地打擊了貴族集團的勢力。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監督,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建立了官員監察制度,將全國分為13部刺史監察區,加強中央集權。
西漢時期全圖
在中央內部,漢武帝也不斷加強自身的皇權,削弱相權。漢朝初期的丞相不僅有行政權、議政權,甚至還有很大的決策權,從漢高祖開始,蕭何、曹參、王陵、周勃、審食其、灌嬰、張蒼、申屠嘉等都作為漢代開國功臣擔任丞相一職,使得丞相擁有相對獨立、尊貴的地位和權力。漢武帝初期的丞相田蚡也是大權在握,但漢武帝的權力欲逐漸膨脹,逐步矮化丞相地位,在公孫弘之后因其出身卑微,沒有任何背景勢力,因此丞相逐漸在漢武帝一朝成為了皇帝意志的執行者。
公孫弘之后,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相繼任相,除石慶外,其他人全部被漢武帝誅殺或下獄自殺,公孫賀在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丞相時多次拒絕甚至聲淚俱下。漢武帝在架空丞相之位后,在宮廷之內設置了“內朝”協助自己,“內朝”又稱作“中朝”,原宮外政府機構則相對應地稱為“外朝”。從名義上講,內朝成員屬于郎中令的屬官,屬于丞相所領導的外朝的一部分,后來漢武帝通過增加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等官,以此使內朝制度化,在之后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了正式的機構,完全取代了丞相外朝的職權。
除增強自身的權力外,漢武帝還通過封禪泰山、改易正朔、服色等方式強調漢朝的正統地位。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創制了“五德終始說”,認為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朝時認為自己取代周朝所以自認為是水德,以黑色為服色。漢朝建立后,張蒼認為秦朝不屬于正統,漢朝直接取代周朝,為水德;賈誼、公孫臣認為漢朝克秦朝,所以應該是土德,而這件事在漢武帝時期最終確定下來。
泰山無字碑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獵獲一頭異獸,眾人認為是天降祥瑞,建議設立年號制度,將此年定為元狩元年,將此前漢武帝在位的18年分為三部分:建元、元光、元朔,開中國年號制度之先河。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已基本完成了對匈奴、南越的征伐與諸侯國的削弱,他于是到橋山祭祀黃帝陵,后祭祀中岳,又向東巡視海濱,最后抵達泰山封禪,宣告自己是一統天下的正統君主,漢武帝此后又五次封禪泰山,為中國皇帝之最。
五、巫蠱之禍 輪臺罪己
上林瓦當
漢武帝獨掌大權半個世紀,對內也盡力滿足自己的欲望,他年輕時喜好打獵,便圈地建造了上林苑專供打獵使用,周長340里。漢武帝后宮中有佳麗數千人,他還修建柏梁臺、建章宮、明光宮等十幾處宮苑,斥巨資尋求神仙,希望求得長生不死之術。漢武帝第一位皇后陳皇后沒有子嗣,后來因巫蠱被廢。衛子夫入宮后為他誕下三個女兒和長子劉據,因此被立為皇后,之后劉據也被立為太子。
劉據年幼時很受漢武帝喜歡,但長大后漢武帝嫌他才華不足,性格溫和,開始寵愛其他兒子。漢武帝曾對大將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于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明確了希望太子劉據在自己之后做一位守成之君。
漢昭帝劉弗陵
在衛青去世后,太子劉據失去了外援,支持漢武帝窮兵黷武的酷吏官員開始準備構陷太子,晚年的漢武帝一心想長生不死,又擔心被人所害,于是深入簡出,與太子關系逐漸疏遠,太子劉據的處境已經開始出現危機。公元前94年,趙婕妤誕下劉弗陵,深受漢武帝喜愛。在當時有許多巫婆、神漢在長安裝神弄鬼,巫婆經常出入后宮教唆宮女埋木人祭祀,宮女互相誣告揭發對方以妖術詛咒漢武帝,漢武帝于是誅殺宮女并牽連數百人。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已經65歲,經常疑神疑鬼,他的親信江充曾得罪過太子,怕劉據即位后誅殺自己,于是向漢武帝進讒言說他的身體狀況是由巫蠱所致,因此掀起了“巫蠱之禍”,從平民到官僚,甚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長平侯衛伉、丞相公孫賀全家因巫蠱被漢武帝誅殺,全國連帶數萬人,一切線索都指向了太子。
漢武帝命江充入宮搜蠱,皇后、太子宮全部被掘,江充揚言在太子宮中獲得很多木人與相關帛書,要報告皇帝。太子得知后非常驚恐,少傅石德認為漢武帝被奸臣圍在甘泉宮,不知生死,勸太子吸取秦朝復蘇的教訓,于是太子搶先下手逮捕并殺了江充。太子分發武庫的兵器,動員長樂宮衛士保衛長安,宦官蘇文逃到甘泉宮報告漢武帝太子造反,漢武帝于是派劉屈氂派兵鎮壓,兩軍激戰五天,戰死者達數萬人,最終太子兵敗逃跑。
太子逃跑后,漢武帝命令收回皇后的印綬,表示準備廢后,皇后衛子夫為此自殺,衛氏家族被全誅,跟隨太子起兵者也被族誅。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認為太子被江充陷害,起兵只為自保,漢武帝有所感悟。太子劉據與兩個兒子逃到湖縣后被當地官吏發現圍捕,太子上吊自殺,兩個兒子則在格斗中被殺,漢武帝聞訊悲痛不已,巫蠱之禍自此才落下帷幕。
田千秋
漢武帝晚年后開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巫蠱之禍太子慘死,李廣利征伐匈奴慘敗,漢武帝晚年開始改變以往大肆擴張的國策,罷斥全部神仙方士,任命大鴻臚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自此開始國策的正式轉變,從“削民”轉向“富民”。
《典籍里的中國》中的漢武帝
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地區屯田的提案,并對派遣李廣利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要求減輕百姓負擔,大力重視農業,不再主動出兵作戰,這便是著名的《罷輪臺罪己詔》,標志著漢武帝晚年政策的正式轉變。
六、漢武帝茂陵
茂陵鉆探調查平面圖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駕崩,享年七十歲,他在高祖、文帝、景帝歷代先輩休養生息的基礎之上,真正完成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的統一,塑造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洗刷了漢朝長達70年的恥辱。在他手中,漢朝變為了“強漢”,是他建立了漢朝真正的盛世。他有著前無古人的功績,卻也有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問題,但他在晚年勇于改過,使漢朝沒有重蹈秦朝覆轍,反而可以挽回國運,出現“昭宣中興”的又一個奇跡。
漢武帝茂陵
漢武帝去世后葬于茂陵,位于今興平市南位鄉策村,是咸陽原上西漢帝陵最西的一座,因漢代此地為槐里縣茂鄉,故名茂陵。茂陵始建于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后葬入,修陵整整57年,是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的一座,也是西漢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據說漢武帝去世時,茂陵內的陪葬品已多得放不進去,西漢末農民起義軍盜掘茂陵陪葬品,搬了十幾天都“陵中物不能減半”,可見陪葬品之多。
李夫人墓
茂陵西北處525米存有李夫人墓“英陵”,位于興平市南位鄉范家村,外形為兩重臺,東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將軍李廣利之妹,由平陽公主推薦給漢武帝,獲封夫人,深得漢武帝的寵幸,產子后不久病死,以王太后之禮安葬。
衛青墓
茂陵以東司馬門道南北兩側有陪葬墓群,存有衛青、平陽公主、霍去病、金日磾、霍光等人的墓葬。衛青墓在茂陵東900米,離茂陵較近。衛青墓形如匈奴轄境內的廬山(又名顏山),衛青曾在此立下赫赫戰功,故將其墓修成廬山狀以作紀念。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在衛青墓以東,其封土建成了祁連山的形狀,以紀念霍去病在河西之戰的卓越貢獻,霍去病墓附近放有巨石如石人、石馬、石虎、石象、石牛、石魚等17件石刻,并發現了“左司空”官署名稱的文字題銘,說明其出自官府工匠之手。“馬踏匈奴”是其中石刻的代表,運用一人一馬高下懸殊的抗衡場面,歌頌霍去病的豐功偉績。
馬踏匈奴石刻
在茂陵東南一公里瓦渣溝一帶,曾出土了琉璃璧、玉鋪首、畫像磚和各種文字瓦當等,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紋飾的“四神”圖案瓦當、畫像磚等。琉璃璧為半透明深藍色以及十二字“與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12字瓦當。青玉鋪首高34.2厘米,寬35.6厘米,厚14.7厘米,其上也有“四神”紋存在,這種巨型鋪首應是大門上的裝飾性物品,可能是茂陵寢園中的建筑遺址。
四神紋玉鋪首
在茂陵陪葬墓陽信公主墓隨葬坑中出土了鎏金銅馬、鎏金銀竹節銅熏爐以及手爐、燈、鐘、虎鎮等銅器。鎏金銅馬高62厘米,長76厘米,作站立狀,兔頷龍眼,劈竹形雙耳,耳間有鬃毛,馬身中空,通體金光燦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體現了漢代因對匈戰爭中原地區大規模養馬的事實。
鎏金銅馬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熏爐蓋形如博山,透雕多層山巒,支撐爐體的竹節形柄共五節,柄上端鑄有三條蟠龍,爐蓋口外側與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通過銘文可得知是原存未央宮,公元前136年漢武帝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的器物,現存陜西歷史博物館。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漢武帝茂陵在后世得到了世人矚目,1931年,西京籌備委員會在霍去病墓北設立茂陵小學,于校內設立“茂陵辦事處”,負責管理文物,并將9件石刻移至室內。1956年,茂陵文管所建立,1979年,改茂陵文管所為茂陵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位于漢武帝茂陵東側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墓園,成為了文博旅游開發較為成熟的西漢帝陵之一。
茂陵博物館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參考文獻】
①閻崇東.西漢帝陵[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②侯楊方.盛世.西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③徐衛民主編;陜西省地方辦公室編.陜西帝王陵墓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
④張明惠,楊武站,葛西軍,劉君幸,岳起,馬永嬴,趙旭陽,王東,曹龍.漢武帝茂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02):3-13,2.
⑤岳起,劉衛鵬,鄧攀,王平武.漢武帝茂陵鉆探調查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7,(06):23-30.
⑥王志杰,朱捷元.漢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發現的重要文物[J].文物,1976,(07):51-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