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羅馬Ⅲ將其列為功能性腸病的一類,患者以中青年人為主,發病年齡多見于20~50歲,女性較男性多見,有家族聚集傾向,常與其他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發。按照大便的性狀將IBS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種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為主型多見。
IBS無特異性癥狀,但相對于器質性胃腸疾病,具有一些特點:起病緩慢,間歇性發作;病程長但全身健康狀況不受影響;癥狀的出現或加重常與精神因素或應激狀態有關;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后減輕。
病因
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認為是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異常、腦腸調控異常、炎癥和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胃腸道動力紊亂
腸道動力變化是IBS 癥狀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以腹瀉為主的IBS患者呈腸道動力亢進的表現,小腸傳輸時間顯著縮短,結腸動力指數和高幅推進性收縮的均值和最大值均明顯提高。便秘型IBS則正好相反,表現為腸道動力不足。
二、內臟感覺異常
研究發現IBS患者多數具有對管腔(直腸)擴張感覺過敏的臨床特征,其平均痛覺閾值下降,直腸擴張后的不適程度增強或有異常的內臟-軀體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對內臟感覺信號處理的異常。
三、中樞感覺異常
研究表明,IBS患者其內臟疼痛的中樞通路與正常人有所不同,且腹瀉型IBS與便秘型IBS之間的大腦反應區也有所不同。
四、腦-腸軸調節異常
IBS患者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對腸道傳入信號的處理及對腸神經系統的調節異常。
五、腸道感染與炎癥反應
研究顯示,急性腸道感染后發生IBS的幾率大大增高,因此腸道急性感染被認為是誘發IBS的危險因素之一。腸道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癥反應,通透性增加及免疫功能激活與IBS發病的關系值得進一步研究。
六、精神心理因素
IBS患者常有焦慮、緊張、抑郁等心理異常。同時精神心理應激也可誘發或加重IBS癥狀,說明精神心理因素與IBS有密切的關系。
治療
目前對IBS的治療只限于對癥處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在《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中提出:“治療目的是消除患者顧慮,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原則是建立在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上,根據主要癥狀類型進行癥狀治療和根據癥狀嚴重程度進行分級治療。注意治療措施的個體化和綜合運用。”
一、調整飲食
詳細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及其與癥狀的關系,避免敏感食物,避免過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等,并減少產氣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攝取。高纖維素食物(如麩糠)可刺激結腸運動,對改善便秘有明顯效果。
二、心理和行為治療
對病人進行耐心的解釋工作,具體包括心理治療,生物反饋療法等,對于有失眠,焦慮等癥狀者,可適當予以鎮靜藥。
三、藥物治療
解痙劑 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是選擇性腸道平滑肌鈣離子通道拮抗劑,或離子通道調節劑。抗膽堿能藥如阿托品、顛茄、莨菪堿類也能改善腹痛癥狀,但需注意不良反應。
通便劑 便秘可使用導瀉藥,可試用容積性瀉劑如甲基纖維素和滲透性輕瀉劑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刺激性瀉劑應慎用。
止瀉劑 如洛哌丁胺或復方苯乙哌啶等,可改善腹瀉,需注意便秘、腹脹等不良反應。輕癥者可選用八面體蒙脫石等吸附劑。
促動力劑 適用于有腹脹和便秘型患者。常用的有西沙比利或莫沙必利等。
內臟止痛劑 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如奧曲肽,具有緩解軀體和內臟疼痛的作用。5-HT3受體阻滯劑如阿洛司瓊,能改善腹瀉型患者的腹痛及大便次數,可引起缺血性結腸炎等不良反應,使用時需注意。5-HT4受體的部分激動劑因其存在增加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風險,已被停止使用。
抗精神病藥 對腹痛癥狀重而上述治療無效,尤其是具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適當予以鎮靜劑,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有一定幫助。
益生菌 能調整宿主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平衡,適用于伴有腸道菌群失調的IBS患者。
四、中醫藥治療
中醫將IBS分為大腸燥熱證、寒熱夾雜證、脾胃虛弱證、肝氣乘脾證、肝郁氣滯證等證型,通過辨證論治、針灸等方法,對IBS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仍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