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趣歷史小編一起看下去。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王隱《蜀記》
這段記載意思是說,龐德之子龐會,公元263年隨鐘會、鄧艾伐蜀,蜀國滅亡后,龐會滅了關羽全家。《三國志·關羽傳》中沒有記載這件事,裴松之注引東晉史學家王隱所寫的《蜀記》,但裴松之對這段記載沒有評價,只是放在那里讓人們自行評判。
那就有一個問題了,關羽到底有沒有被滅門?
從《三國志》記載來看,關羽有兩個兒子,長子關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和關羽一起在臨沮被殺害。次子關興,字安國,弱冠時就因得到丞相諸葛亮的賞識而深受重用,官至侍中、中監軍,隨后英年早逝。兒子關統襲爵,關統無后,改由關興的庶子關彝襲封爵位。
龐會有沒有滅關氏滿門的可能?答案是有的,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于禁投降,龐德力戰被俘,拒不投降被關羽殺死。公元263年龐會歲大軍滅了蜀國,后來鐘會謀反,魏軍不從,鐘會、姜維、鄧艾都死于亂軍之中。
由于鐘會、鄧艾先后被殺,幾十萬的魏軍沒人約束,在成都大肆抄掠、屠殺,持續了幾天的時間(會即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藉,數日乃安集)。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仆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兵所殺,所以如果龐會真的有心報仇,是可以趁亂滅了關氏滿門的。
盡管如此,我對關羽被滅門仍然持有懷疑態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陳壽沒有在《三國志》中記載這件事。蜀國滅亡時,陳壽是親身經歷的,作為一個親歷者,如果關羽后人全家被滅門,陳壽不可能不知道。因為關羽在蜀漢的地位太特殊,所以關家的后人肯定也要寫清楚。《關羽傳》中寫了關彝襲封了關羽爵位,說明應該沒有被龐會滅門。
比如諸葛亮的后代,明確記載他的兒子諸葛瞻戰死綿竹,諸葛瞻長子諸葛尚和自己一起戰死,次子諸葛京后來到了洛陽,在晉朝為官;比如張飛的兩個兒子,長子張苞早逝,次子張紹跟隨劉禪一起前往洛陽,還被封為列侯。
第二,關羽殺龐德不是私仇。從情感角度來說,似乎龐會頗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感覺,但嚴格意義來說,關羽代表蜀漢、龐德代表曹魏,戰場上都是為了國家算不上私仇。比如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后來投降蜀漢,要知道夏侯淵可是被劉備、黃忠在定軍山斬殺的,所以戰陣之間殺人,是國事,不牽扯太多私恨。
第三,王隱《蜀記》的真實性。王隱是東晉史學家,他所寫《蜀記》遺失,只有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多有引用。但裴松之也經常批評王隱所記載的很多不是事實,而是胡編亂造。
比如,《蜀記》記載龐德被關羽所殺后,曹操很感動,曹丕即位后派人到龐德的墓前賜謚號。鐘會滅蜀后挖出龐德的尸體迎回鄴城,他的尸體居然還栩栩如生。且不說尸體過了40年還栩栩如生是扯淡,龐德死在樊城,墓怎么會跑到蜀地?所以裴松之認為,王隱在胡說八道(王隱之虛說也)。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王隱所記關羽被滅門,非常令人懷疑其真實性。王隱的立場是尊曹貶劉,所以極力夸贊龐德(埋了40年,尸體還栩栩如生),然后安排龐會滅了關氏滿門,算是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