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漢建安時期(196-220年)七位作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燦、徐干、阮宇、英宇、劉震。這七個人一般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以外的文學成就,因此“七子”的說法得到了后人的廣泛認可。那么下面有趣的歷史小系列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英宇。我們來看看!
應玚 [yáng](177-217年),東漢汝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年的作家,“建安七子”之一。
英賢被魏王曹操任命為宰相,后轉為平原侯淑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英賢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該死于疫情。
應該擅長作賦,有幾十篇文賦。詩也很擅長,主要作品有:斗雞詩。、《報趙淑麗詩》、《別詩》兩首《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公宴詩》等,與其弟應曲同名。 明人編有《應德璉集》。
人物生平
應該出生在書香門第。應該出生的祖父應該思維敏捷,能“五行俱下”,有十幾篇《后序》。他的叔叔應該知識淵博,寫得很好。有100多篇關于習俗的文章。他們都是當時的儒家,應該出生的父親應迅也因為他的才華而出名,并擔任司空官職。
應該從小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詩學文章自然大大進步。但因為他生在亂世,到處飄零,雖然野心勃勃,雄心勃勃。
應該曲的弟弟應曲,字休璉,也是一位作家。當時他和弟弟應曲都被稱為汝南才子,兩兄弟的作品合二為一集《應德璉休璉集》。
當英賢第一次來到葉都時,曹植和曹丕都非常尊敬他。他經常邀請他和人們一起吃飯和唱詩。曹操以他的名字聞名。他任命他為總理,然后轉到平侯。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英賢為將軍府文學(掌校經典和服務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該與徐干、陳琳、劉真一起死于疫病。
個人影響
應該比賦長,有幾十篇文賦,詩不多。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音調悲節,多寫離居飄零的感覺。曹丕說應該“和而不壯”,并稱贊他說:“他的才華足以寫書,他的抱負和遺憾”。由此可見,他受到曹丕的賞識。
在他的《靈河賦》中,應該處于漢魏戰爭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愍驥賦》、《征賦》、《公宴賦》等作品都有深刻的體現。這些作品慷慨大方,深刻體現了漢末社會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他對國家統一的渴望。
魏晉文學史上,他與孔融、陳琳、王燦、徐干、阮宇、劉真并稱“建安七子”,又因同居葉中(河南省臨漳縣)又稱“葉中七子”。
傳世作品不多,原著集,今散。明人編有《應德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