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準備:吳越爭霸,顯然是越國的勝利,為什么后來的東南政權聲稱是吳國?感興趣的朋友們,來看看吧!
后世東南政權之所以叫“吳國”而不是“越國”,其實很復雜。但一般來說,一是由于歷史原因,東南地區對“吳國”的認可度較高,二是純粹的地理原因。

簡單來說,后世著名的東南政權,他們的首都,基本都在原來的吳國,所以這些政權叫吳國,自然就不稀奇了。
如果我們想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多個方面比較吳越,這樣我們才能更直觀地理解為什么越國比吳國更受歡迎。
一是國家的誕生。
至于吳國的誕生,史書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叫做“泰伯奔吳”。這個故事大致意味著,在商朝末年,西方的周國開始逐漸崛起。當時,在周國,周文王和他的祖父在位,后人稱他為周太王。
這個周太王晚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差,就開始琢磨傳位的問題。按理說,當時大家都玩長子繼承制,所以周太王去世后,自然要傳給大兒子。
但問題是,周太王并不喜歡他的兒子。相反,他對三個兒子的孩子更為樂觀。第三個家庭的孩子是后來的周文王,所以當時周太王想跳過兒子,直接傳給孫子。
但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如果根據長子的繼承制度,周太王的地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傳給他的孫子。因此,當周太王的兒子們知道這一點時,他們討論了一種方法。最后,老板和第二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團隊,去了東南地區。這樣,周太王自然只能傳給第三個孩子,然后讓第三個孩子傳給他的兒子周文王。

這樣,周太王就不必違反長子的繼承制度,同時也可以成功地傳給孫子。至于老板和第二個孩子,在東南地區,據說當地人聽到他們的故事后非常欽佩他們,所以他們來依附他們,最終形成了一個大部落。
后來周朝開國后,周武王自然要派人去找他們。結果發現人家已經在東南混了。所以之后,周武王直接給了他們正式的封印,讓他們建立了吳國。
這就是吳國的起源。
后世史學家對這個故事普遍持懷疑態度。畢竟,這個故事太夸張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吳為了與中原國家建立關系而編造的。然而,這證明了吳與中原的正統關系應該更近。因為按照這個傳說,吳根本就是周王室的一個分支,與中原核心地區的諸侯國沒有什么不同。
至于越國,越國的起源也存在很大的爭議。雖然史書記載越國的祖先是大禹的后代,但從夏朝到春秋時期,它一直在東南建立。然而,對于這一說法,后人普遍懷疑。即使在春秋時期,也有很多人質疑這一點。
許多人認為,越南的祖先最初是南方土生土長的“野蠻人”。后來,隨著中原文化的不斷發展,它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最終被同化。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方式不同,在春秋時期,人們對吳越的態度實際上有一點差異。雖然在那些中原國家看來,吳越都是南方的邊境國家。但相對而言,吳必須更接近中原國家的文化,所以它更被接受。
二是地理原因。
如果放在今天的地圖上,吳國的傳統國境大概在江蘇和安徽,但是沒有過長江。
越國的地盤主要在今天的浙江、江西和東南沿海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越國位于吳國南部。
今天,上海、無錫、蘇州、常州、南京等著名大城市基本都在吳國。杭州、紹興等城市屬于越南。
在古代漫長的歷史中,東南地區幾乎所有的政權都將在南京建都。南京是當年吳國的領土。受吳國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越南。
因此,對于后世的東南政權來說,吳國控制的領土是他們統治的核心區域。這樣,這些政權就被稱為吳國,這自然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這些政權將首都定在紹興,估計它們將聲稱越南。

第三,是歷史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后期,越國吞并了吳國,所以越王勾踐成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越國在春秋后期也成功稱霸。
但是你可能不太清楚越國后來的歷史。
為什么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在戰國時期突然消失?為什么歷史上著名的戰國七雄沒有越國?
事實上,盡管越國在勾踐統治期間發展迅速,但其地位也達到了歷史頂峰。但自勾踐死后,越國開始走下坡路。自勾踐死亡以來,接下來的越國首先傳播了三位守成之君,然后開始因王位問題而陷入混亂。
這場內亂導致越南士大夫家族勢力迅速增長,使越南發生了許多內部矛盾。戰國中期,當時在位的越南國王無限,試圖通過對外戰爭重建越南國王的威嚴,加強對國家的控制。
不幸的是,在那場戰爭中,越國沒有崛起,而是在積極的戰場上輸給了楚國。此外,在戰爭中,越王無疆也當場死亡。

更重要的是,由于戰爭的死亡,無邊界在死前沒有明確的繼承人。這導致他死后,他的兩個兒子開始聲稱自己是勾踐的合法繼承人,導致越南完全分裂。
與此同時,越國旁邊的楚國和齊國也開始利用這種情況分裂越國。就這樣,在齊楚的分裂下,前強大的越國完全崩潰了。一些剩余的越國勢力又分裂了。后來,他們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了一個國家,但這些國家只能被視為一個小國。只有依靠嶺南復雜的地理優勢,它才能勉強存在。
后來,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秦統一了整個中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也關注東南沿海的百越地區,派軍隊進攻。
然而,在秦朝徹底掃除百越之前,秦始皇就去世了。此后,秦朝迅速崩潰,甚至秦始皇派去征服百越的數十萬軍隊也未能返回中原。
秦朝崩潰后,接下來是楚漢戰爭和漢朝開國的歷史。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先想一個問題:自從越國吞并了吳國,歷史上第一個吳王是誰?
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三國時期的孫權。但事實上,在孫權之前,漢朝實際上有吳王。

漢朝開國后,為了更好地約束東南地區,劉邦想派一位老劉家自己的人來守衛東南地區。最后,劉邦選中的人是他二哥的兒子劉英。
劉英在諸侯之前,漢朝實際上對劉英的頭銜有一些爭論。劉英作為東南諸侯之王,自然從春秋戰國時期和東南諸侯國中選擇了劉英的頭銜。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吳越。所以劉英當時能選擇的只能是這兩個國家的頭銜。
但問題是,當時越國并沒有完全消滅。一些百越部落仍然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實際上是越國的正統。

就這樣,劉英自然不能叫越王,只能叫吳王。
從劉英開始,吳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后來,東南地區的所有政權自然自稱是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