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文,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今天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了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朱元璋晚年殺害了許多開國英雄。根據《名山藏》的記載,朱元璋之所以想殺英雄,是因為他擔心開國英雄死后會威脅后人,朱元璋想“拔刺”。只有拔掉這些“刺”,朱元璋才不會因為覺得自己后人的王位而受到威脅。
那么,如果朱元璋一開始不殺胡、李善長、藍玉,當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時,這些人真的會威脅朱允炆的王位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同期歷史情況。
讓我們比較一下歷史上同一時期的情況。
在古代社會,當一個王朝建立時,開國皇帝把國家傳給后代,很快就失去了國家,或者國家很快就失去了控制。例如,秦朝、隋朝和南北朝和五代的許多王朝。
秦朝和隋朝傳入第二代后失國的主要原因是這兩個朝代剝削和傷害了人民。與此同時,皇帝的第二代貪圖享樂,忽視了政府。比如秦朝,從秦始皇開始,就不斷勞動壓榨人民,大興土木建設長城、阿房宮、秦直道等大型工程。與此同時,秦二世貪圖享樂,導致全國失控。再比如隋朝,隋文帝雖然努力創造了開皇的盛世。然而,隋陽帝開始在全國興兵,三征高句麗。與此同時,他挖掘運河,大肆享受。這也導致了政權失控。
然而,即便如此,這兩個朝代的滅亡也不是權臣想奪位造成的。隋朝滅亡雖然有權臣奪位的因素,但這是因為大規模農民起義,朝廷失控后,權臣有機會利用。
南北朝和五代時期,這些朝代建立后,確實有很多是權臣奪位造成的。但這是在亂世,全國沒有統一。因為在亂世,權臣必須控制兵權,打敗國家。權臣控制兵權,自然有奪位的可能。
但明朝是不同的。明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不同于南北朝和五代。同時,從朱云文上臺后的表現來看,他既沒有繁榮土木工程勞動人民,也沒有軍國主義開拓領土,也沒有貪圖享樂,忽視政府。他的情況不僅不會導致人民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而且權力部長也不可能奪取王位。
為什么權臣不能奪位?
要知道,古代是皇權社會,皇帝的權力很大。只要皇帝稍微聰明一點,權臣奪取王位的情況其實很少。比如漢朝的權臣霍光,雖然手里有無限的權力,但他不敢隨便奪權,因為漢宣帝不是太愚蠢。西漢末年,王莽最終奪取了漢朝皇帝的權力,這也是因為王朝進入了崩潰時期,這也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
因此,就朱允炆當時的情況而言,胡唯庸、藍玉幾乎不可能奪取他的權利。
二、明朝當時的情況。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即使胡衛庸、李善長、藍玉等人想奪取朱云文的權力,他們確實控制了政府,但要真正奪取權力并不容易。此外,他們當時并沒有控制政府,也沒有太多的權力。
綜上所述,朱元璋殺胡、李善長、藍玉的情況,朱元璋說他們想造反,其實都是附在他們身上的理由,他們沒有任何造反行動。雖然朱元璋給他們列出了很多造反的證據,但這些證據只是他們有一些抱怨,有些事情并沒有完全向朱元璋報告。
例如,藍玉說了很多垃圾話,李善長曾與胡衛勇溝通過不滿。然而,如果他們只是因為不滿而殺了他們,那就太夸張了。此外,他們不滿的原因更多的是朱元璋對他們的擠壓。如果朱元璋能像唐太宗和宋仁宗一樣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容忍他們的缺點,他們還會有這么多垃圾話嗎?
簡而言之,他們不會對朱云文構成任何威脅。只要朱云文有點清醒,就很容易抓住他們手中的權力,把權力轉移給他們最喜歡的大臣黃子成、齊泰等人。
由此可見,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朱元璋都沒有必要殺死胡、李善長、藍玉等人,以鞏固后代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