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那么下面有趣的歷史編輯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劉峰拒絕幫助關羽,間接導致關羽敗亡。劉備為什么不派張飛守上庸?讓我們看看!
眾所周知,關羽在發動襄樊戰役時,對守衛上庸的劉峰和孟達提出了增援請求。然而,劉峰和孟達拒絕了關羽的要求,理由是山城剛剛占領,這是不可動搖的。這使得關羽不得不派遣荊州留守軍隊擴大戰果,為東吳的偷襲創造了機會。

荊州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劉封孟達沒有幫助關羽。
假如劉封和孟達當時能顧全大局,他們就能抽出部分軍隊來增援關羽。孟達在征服上庸時,率領4000人,接受了當地守將的投降,沒有經過大戰。劉封前來增援。他帶來的軍隊至少不應該比孟達少。這樣,當時上庸應該至少有一萬人上下的軍隊。如果劉封和孟達想增援關羽,抽調三五千軍隊并不難。此外,從上庸到襄樊有漢水直通,順流而下,幾天就能到達襄樊前線。
若劉封、孟達這支生力軍到襄樊前線,整個戰爭形勢將發生變化。關羽可以把圍攻襄樊的任務交給劉封、孟達,帶領主力繼續北伐。這樣,曹操可能真的不得不遷都。隨著中原形勢的變化,孫權可能會在防守嚴密的荊州改變自己的計劃。北伐淮南,他很可能趁火搶劫。即使孫權偷襲荊州,關羽也可以通過上庸與蜀中的溝通與蜀中的聯系,不會走麥城。
因此,劉峰和孟達不顧大局,不尊重關羽的假戰斧權力,導致了關羽和他自己的悲劇。關羽長期圍攻樊城,受到徐黃率領的曹軍援兵和曹仁的攻擊。后來,他被孫權偷襲奪走荊州。關羽回到老師的路上,因為下屬的家人落入東吳之手,軍隊離散了,不得不去保麥城。不久,關羽在逃往蜀國的路上被東吳伏擊俘虜。
劉峰和孟達沒有得到任何好的結局。得知關羽的結局后,孟達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很糟糕,所以他給劉備留下了一封信,向曹魏投降。在曹軍的攻擊下,劉峰也失去了平庸,不得不逃回成都。劉備責怪他沒有幫助關羽,但也失去了平庸,讓他自殺。孟達有兩面三刀的名聲。曹瑞登基后,他想叛逆,被司馬懿殺害。
二、上庸對荊州的重要性。
那劉備奪取上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劉封和孟達的行為會引起劉備的不滿呢?這是因為上庸本身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劉備奪取上庸是為了應對荊州北伐預定的棋子。上庸是一個小盆地,漢水從中間流過,與漢中相連,下游直達襄樊。由于四面群山環抱,這個地方的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另一方面,由于漢水的穿越,水路交通十分發達便利。特別是位于襄樊上游,對襄樊的威脅更大。
劉備奪取上庸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用它進行北伐,而是連接荊州和蜀中。正是劉備奪取了上庸,才有了關羽攻打襄樊的舉動。關羽出兵襄樊,抓住了曹操主力在關中暫時無法回來的機會。此外,關羽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可以將襄樊兩城分開,每一個都被打破。如果占領了位于漢水以南的襄陽,樊城也很容易得到。這樣,關羽擁有的荊州就有了漢水和長江環繞的穩定地盤。如果漢水與長江與蜀中有聯系,關羽將是不敗之地。在這里,漢水與上庸的聯系非常重要。
這也是劉備奪取上庸的目的。奪取上庸,就是為下一步奪取襄樊做準備。如果不是為了奪取襄樊,戰領上庸毫無意義。諸葛亮后來的蜀漢時期,雖然上庸很容易贏,但沒有人把它看在眼里。因為荊州已經失去了,有上庸也沒什么用。然而,當關羽要求平庸的幫助時,劉峰和孟達找到了逃避的理由,這怎么能不引起劉備的憤怒呢。因此,劉封和孟達的結局是他們責怪自己,不值得同情。
所以,另一方面,劉峰和孟達不愿意幫助關羽,這也與關羽平時待人接物的作風有關。關羽傲然自矜,根本不把士大夫放在眼里。劉峰和孟達都和他打過交道,自然不愿意作為他們服從他的指揮。劉封自以為是劉邦的養子,而孟達心懷去就,兩面三刀,都以為自己不聽關羽指揮。這也是劉峰和孟達不幫助關羽的主要原因。
三、如果改派守衛上庸的守將,誰是最佳人選?
那么,如果別人去守衛上庸呢?情況會改變嗎?我們看看當時的蜀漢。事實上,能守衛上庸的候選人并不多。劉備非常重視上庸,所以他派養子劉峰來守衛上庸。如果你想派人代替他,你的身份和地位必須超過劉峰。此外,這個人應該與關羽有良好的關系,否則像劉峰一樣對待關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來看看當時蜀中幾乎沒有符合條件的。馬超、黃忠、張飛、趙云是地位超過劉封的將軍。在這些人中,馬超身體不好,劉備不讓他獨自戰斗,所以他不可能獨自一人。黃忠年紀大了,被關羽說是老兵看不起,也不會派去。趙云是劉備的內衛。他一刻也離不開他,也不會被派去。那么,張飛是唯一能承擔這一重任的人。

張飛在川漢戰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他義釋嚴顏,大敗張合,可謂蜀軍僅次于關羽。當時漢中交給魏延守衛,張飛擔任閬中守衛,沒有戰爭。因此,派張飛到上庸與關羽作戰更為合適。
關羽和張飛被稱為兄弟,彼此有著深厚的友誼。當關羽攻打襄樊時,張飛肯定會派兵援助。這樣,在襄樊戰場上,關羽和張飛兩位將軍合作,情況肯定比關羽獨自戰斗要好得多。張飛的能力可以完全獨立,在荊州駐扎期間,張飛也有一定的水軍指揮經驗,足以負責襄樊戰區。
這樣,關羽就可以騰出手,集中主力,趁著主力被殲滅的機會繼續北進。當時曹軍統治區只有徐晃的一萬新兵,根本不是關羽的對手。而且,在這一地區,對曹軍的大規模暴動剛剛發生,被曹軍殘酷鎮壓。如果關羽帶領主力來到這里,諸葛亮肯定會說人們“吃壺漿”來迎接關羽。那么,有利于劉備集團的局面就會提前到來。
即使在這個時候,蘇州想出兵攻擊關羽的后方,關羽的荊州也有足夠的軍隊來防范蘇州。荊州不可能很快被蘇州贏得。張飛的軍隊近在咫尺,這也是對蘇州的威懾。蘇州很可能會改變戰略,將軍轉向北方,與關羽合作攻擊淮南。荊州的失敗是可以避免的。
即使退一萬步,即使關羽輸了,荊州的損失也不會回來。關羽的所有人都崩潰了,至少張飛的軍隊也不會崩潰。有了張飛的軍隊,關羽至少可以殺死一條血路,撤回蜀國。它不會失去個人的土地。
四、張飛沒有進入上庸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漢中戰爭結束后,張飛幾乎沒有軍事任務。他以為自己會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守衛西川北門。然而,劉備選擇魏燕擔任漢中太守。張飛被任命為閬中太守。從那時起,他和他指揮的數萬名精銳士兵駐扎在閬中,直到張飛死亡。
那么,把張飛這樣的將軍安置在閬中是閑置的嗎?從劉備和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來看,情況并非如此。這是因為張飛實際上承擔著蜀中的安全。除閬中太守外,張飛還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他直接承擔著守衛京師的責任。諸葛亮直到去世才擔任這個職務,諸葛亮才擁有軍權。劉備對張飛的依賴可想而知。

此外,張飛的軍隊駐扎在移動位置。他是劉備處理緊急情況的預備隊。張飛的軍隊可以隨時派出。在未來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將他們轉移到東吳進攻。如果劉備和諸葛亮發動預期的北伐,張飛的軍隊將是北伐的先鋒。這樣一支軍隊,讓他們駐扎在上庸不重要的地區,真是大材小用。
而且,關羽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關羽的獨斷專行。這與劉備給他假戰斧的權力有關。關羽無法用自己不足的兵力完成北伐的戰略任務。他的兵力只足以對襄樊發動突襲,而不是北伐宛洛。即使他贏得了洪水七軍,情況也不好。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關羽舍不得拿到手就是勝利,不想見好就接受。
此時,劉備和諸葛亮按照《隆中對》的步驟,有序地開展了“內部修復政治”工作。劉備和諸葛亮派了大量的民夫來休息蜀中的道路和驛站?!昂脤O權”還沒有時間進行,更不用說“世界變了”的時間還沒有到來。他們根本沒有計算關羽的北伐行動,更不用說與關羽合作了。
這樣,當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時,劉備和諸葛亮就沒有辦法支持關羽了。在這個問題上,劉備、諸葛亮和關羽都有一定的責任。劉備和諸葛亮對戰爭形勢缺乏遠見,關羽只關注直接利益,破壞龍中對戰略步驟,是關羽荊州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自然不會把原定用于北伐,張飛兵出秦川的一切都用于上庸。劉備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劉封去奪取上庸時,劉備并沒有明確指出奪取上庸的戰略意義,配合荊州的任務,這是劉備最大的錯誤。正是因為劉備沒有明確告訴劉封占領上庸后應該采取的行動,劉封才找借口逃避關羽的援助請求。這對關羽的戰斗產生了不利影響,間接造成了荊州的損失和關羽的死亡。
結語:
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期間,他多次向占領上庸的劉峰和孟達尋求幫助,但都被他們拒絕了。這讓關羽陷入了兩難境地。他不愿意看到唾手可得的結果,冒險派遣防備東吳的軍隊北上,為東吳偷襲荊州創造機會。
劉峰和孟達之所以不幫助關羽,主要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關羽的性格,不愿意聽從他的指揮。如果劉備真的重視荊州和上庸對荊州的重要性,他應該派與關羽合作的將軍來保衛上庸。張飛是唯一一個能夠與關羽真誠合作的人。如果張飛來到上庸,支持關羽攻打襄樊,情況將大大改善。
不幸的是,劉備對荊州的戰局缺乏預見,他把張飛放在閬中,作為蜀中的機動部隊,應對緊急情況。在劉備的計劃中,張飛也是未來北伐關中的先鋒。這樣,劉備就沒有派張飛去上庸支持關羽了。與此同時,劉備也沒有明確告訴劉封配合荊州的任務,這使得關羽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得到一兵一卒的幫助。最后,關羽在曹操和東吳的攻擊下敗亡,劉備的好局面像曇花一現一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