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想知道為什么海昏侯墓里有很多空間?一些學者猜測,這可能是劉賀的后代想為劉賀申請黃腸問題,但他們沒有得到朝廷的批準,所以他們只能在設計墓葬時留出預備空間。
最早,中國古人沒有棺材就下葬了。在《易·系辭》中,有“古代埋葬者,厚衣以薪,埋葬中野,不封不樹,喪葬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用棺材蓋住了一切。”。
這意味著古人最初用柴草把尸體包起來,放在坑里。他們沒有密封土壤,也沒有種樹。后來,圣人們把它改成了用棺材埋葬尸體。這里的“棺材”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棺材。“棺材”指的是棺材,是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此外,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棺材”隱喻升職發財,但這應該只是一種美麗的比較。
棺材進入土壤,然后密封土壤,形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墳墓,事實上,我們現在經常“墳墓”、“墓”二字混為一談。在古代,人們通常稱平而無封土為“墓”,將墓上的封土稱為“丘”,皇帝的墳墓稱為“陵”。段玉在《說文》中明確表示:“丘,自言其高;墓,自言其平。渾言之,也叫“丘陵”。也就是說,墓是平的,丘是高的。丘有不同的名字,如龍、墳墓和墳墓。根據學者王子今的研究,這只是不同方言系統中的不同說法,本質上是一樣的。
在古代,墳墓封土的高度與植樹的數量與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成正比。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一旦違規,就會被視為“違規”,嚴重者甚至會被要求破土挖尸,重新下葬。相應地,皇帝陵墓的高度一般是最高的,所以李白的話會寫“西風殘照,漢陵闕”,“闕”是一座高樓,只有皇帝陵墓才能修建高樓,以顯示地位的尊嚴。
從棺墓到室墓
中國古代的墓葬形式一般可分為棺材墓和墓。棺材墓的基本特點是在地下建造平面埋葬空間。棺材和隨葬物品放置后,在棺材上方設置頂蓋,關閉墓穴;相比之下,墓地在地下建造立體埋葬空間,通過建造玄門、羨道等設施連接墓地,最后從橫向入口堵塞羨道和玄門。簡單來說,棺材墓是地下的一個大坑,而墓是地下的一個大房間。棺材墓形出現較早,后來在漢末慢慢過渡到墓形,而海昏侯墓則是典型的棺材墓形。
在棺材墓中,根據其不同的平面布局,也可分為以下類別:“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簡單地說,三者的區別在于墓道的數量。“亞”字形墓在墓周圍修建四條墓道,“中”字形修復兩條,“甲”字形修復一條。海昏侯墓屬于“甲”字形墓。
古人不僅通過封土高度和種樹數量來表示死者的身份,而且對墓中的隨葬品也有嚴格的要求。例如,漢代有關制度規定,只有當死者的身份等級達到一定程度時,青銅器才能埋在墓中,不同身份的死者的青銅器數量和大小也不同。在所有墓室的設計和展示中,最高規格的象征是“金玉衣”和“黃腸問題”。
“金縷玉衣”是以金絲為線,連接玉石制成的死者服裝;“黃腸問題”是一種大棺材,由去皮后的黃心柏木制成,所有的木頭都向內,層層疊疊。《漢書·霍光傳》曾記載“光、宮、便房、黃腸”,即霍光死后,漢宣帝曾給他黃腸問題埋葬,這是一個非常榮耀的象征。
在海昏侯墓中,劉賀的棺材周圍有一些奇怪的空間。一些學者猜測,這可能是劉賀的后代想為劉賀申請黃腸問題,所以他們在設計墓葬時首先留出了準備空間。最后,漢宣帝拒絕了在劉賀墓中放置“黃腸問題”的申請,所以在海昏侯墓中有這樣一個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