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然后,以下有趣的歷史編輯將詳細介紹諸葛亮的三個致命錯誤,埋葬蜀漢的最后機會。讓我們看看!
第一個是荊州問題。當然,關羽對荊州問題有不可推卸的第一責任和直接責任,但如果仔細考慮,從現代法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有間接和故意的責任,也就是說,知道會發生什么,放縱它。
龐統戰死落鳳坡后,劉備軍缺少謀士,召諸葛亮補缺,暗示關羽代替諸葛亮負責荊州事務。此時,諸葛亮已經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以關羽的性格,他很可能無法保護雙方都受到敵人的荊州。然而,諸葛亮仍然有一個天真的幻想,認為關羽可能會創造奇跡,但這種一廂情愿沒有事實依據。此外,劉備只是暗示關羽沒有明確指示他接管荊州。諸葛亮仍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他可以更有責任心,獨斷一次,派更穩定的趙云接管荊州。然而,諸葛亮在這個時候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迂腐地認為,既然領導已經解釋了,下屬首先要服從,他就放棄了更理性、更明智的選擇,從而完全接受了劉備的指示和暗示。
后來荊州失守,關羽死亡,可以說超出了劉備、張飛等許多人的預期,但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期之中,但這種預期不僅沒有幫助,而且再次證明了諸葛亮對荊州的失守,有間接和故意的責任!

二是街亭問題。街亭問題是諸葛亮最大缺點就業問題的縮影。過去,當劉備在那里時,他們互相補充,完全掩蓋了諸葛亮就業的缺點。劉備死后,諸葛亮的問題迅速暴露出來,如強迫魏燕、疲憊的趙云、殺死馬蘇等,街亭問題是這類問題的小高潮。
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咽喉要道。如果你得到了它,你就會無憂無慮地前進和后退。如果你失去了它,你就會失去一切。你必須派一位經驗豐富、老練穩重的將領去守衛,如王平、魏燕、趙云、諸葛丞相、馬蘇,他沒有作戰經驗,原因是馬蘇在為自己當參謀時可以提出很多妙計。我不得不說,這個原因真的很牽強,做參謀和帶兵打仗完全不一樣。提出妙計說明腦子不死板,有天馬行空的能力。帶兵打仗需要嚴謹扎實,執行力強。他們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諸葛亮忽略了這一點,讓馬蘇領兵守街亭。馬蘇不拘一格,不走大道,不得不上山扎營。結果,魏軍很快就包好了餃子。街亭立即落入魏軍手中。蜀軍主力瞬間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不得不倉促撤軍。
至于諸葛亮后來流淚斬馬蘇,他犯了一個錯誤。馬蘇很有才華,但他不是統兵。金子會發光的,但總有人需要把他放在正確的位置!

第三個是曹真的問題。曹真的問題是諸葛亮犯的低級錯誤,甚至是最致命的錯誤。如果前兩個錯誤只是讓蜀漢失去了進取中原的好機會,那么曹真的問題完全埋葬了蜀漢最好、最后的機會。
諸葛亮北伐初期,曹魏派曹氏宗親曹真為大都督迎戰諸葛亮,并將曹魏主力交付給曹真。這是曹魏的一個大把戲。你知道,曹真是個魯莽的人,沒有帶兵打仗的天賦。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天賜良機,可以借此機會一舉殲滅曹魏主力軍,就像曹操在官渡戰役中一舉殲滅袁紹70萬軍隊一樣,就像周瑜在赤壁戰役中一舉殲滅曹操83萬軍隊一樣,就像魯迅在夷陵戰役中一舉殲滅劉備70萬軍隊一樣。類似的機會就在眼前。
然而,諸葛亮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困惑。他莫名其妙地修了一封書,寄給了曹真。這封信充滿了羞辱。結果,曹真直接生氣了。曹真死后,曹魏不得不派司馬懿接任魏軍大都督。司馬懿上任后,他迅速穩定了邊防局勢。從那時起,諸葛亮被迫與司馬懿的命運作斗爭。在他的余生中,諸葛亮再也沒有抓住機會聚集和殲滅曹魏的主力軍隊,直到秋風五丈原荒涼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