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生態(tài)文化。無論是節(jié)日還是舞蹈活動,它們大多來自侗族人民對生活和自然的啟發(fā)。看看生動的侗族蘆笙舞,你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蘆笙舞是侗族文化的有聲表現(xiàn)。
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它起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感謝上帝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舞蹈。舞蹈氣氛熱烈歡快。現(xiàn)在,侗族人參加了自娛自樂、求偶舞蹈,這被稱為“踩堂”或“踩蘆笙”。
每逢節(jié)日,成年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會錯過“踩大廳”的機會。因為這些年輕男女中的許多人應該通過集體舞蹈來選擇他們的愛人。此外,參加“踩大廳”的女孩不僅應該穿閃亮的靛藍連衣裙,還應該在頭、耳、脖子和手臂上戴銀飾,因為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向年輕男性展示他們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
過去,由于經(jīng)濟水平較低,如果一個以上的女兒同時進入成年,但由于沒有至少的銀飾,年長的女兒只能參加“踩大廳”活動,這往往會讓全家陷入困境。
“踩堂”的舞圈以村為單位,每個舞圈都被稱為“一堂”。節(jié)日期間,來自各個村莊、各有特長的“蘆笙舞”將齊聚一堂,展現(xiàn)魅力。屆時,每堂蘆笙舞蹈前,首先要在圓圈中心豎起一根蘆笙柱,柱頂懸掛蘆笙隊隊旗,4-6人圍繞蘆笙柱作為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準備停止后,手里拿著小蘆笙的年輕男子和戴著彩巾或花傘、銀飾的女孩站在內(nèi)外兩個圓圈,逆時針旋轉(zhuǎn)跳舞。
舞蹈動作和節(jié)奏,根據(jù)蘆笙頭的曲調(diào)改變舞蹈。女性主要以原地旋轉(zhuǎn)、手臂上下擺動、前后擺動為主要動作;男人一邊玩蘆笙,一邊做更大的蹲、跳、踢等動作。整個舞蹈沉浸在抒情和細膩中,但許多小灑和活潑。
此外,每當幾個舞蹈團隊同時跳舞時,“蘆笙歌”一個接一個,女孩們跳舞,真的形成了一片歌舞的海洋,非常活潑。更有趣的是,在廣西三江縣“踩大廳”結(jié)束時,有時會增加更激烈、更引人注目的娛樂活動,如拔河游戲“拉鼓”。所有的舞蹈男女分為兩側(cè),拉著長木鼓系著粗繩,以一方的勝利結(jié)束舞蹈活動。
關于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一個簡單而美妙的傳說。據(jù)說,當盤古打開天地時,大地是荒涼的。當時,苗族的祖先通過狩獵鳥類和動物作為食物和衣服。為了解決捕捉鳥類和動物的困難,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在森林里砍樹和竹子,做蘆笙模仿鳥類和動物的鳴叫和動作,跳起來引誘各種鳥類和動物。
從那時起,人們每次狩獵都會得到一些東西,所以蘆笙舞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必要條件,并代代相傳。雖然這種傳說與許多蘆笙曲調(diào)和舞蹈動作的現(xiàn)象相一致,但它的起源仍有待從歷史資料中討論。
文獻主要涉及;自明清以來,它在文獻和志愿者書籍中更為常見。明人倪璐的《南昭野史》記載了“每年孟年,男人吹蘆笙,女人唱歌,并肩跳舞,整天不知疲倦”。可以看出,蘆笙舞一直是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