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詞唱道:56個民族,56朵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個家庭,56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的中國。可以看出,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她的語言,她的通用漢字,她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所以,讓我們走進她的文化,看看他們的語言文化。
畬族語言,畬族通用漢字。畬族語言可分為山客話、東家話、活聶話三種。1、山客話(約50萬人,畬族主體使用,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支);2、東家話(約5萬人,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3、活聶話(約0。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的2萬人。發音方法(語音)最接近瑤族人用的炯奈話(也有說是瑤族優勉話),但語序接近漢語)。
在畬族語言中,“哈”意味著“客人”。例如,我們稱“客人”為“客人”,類似于漢語拼音“ENinHa”。所以,我覺得“山哈”就是“山客”,不是山里的客人,而是客山而居,尊山為主。這可以從畬族祖先的遷徙歷史和落腳點,從畬族祖先的生產生活方式中推斷出來。當地的漢族和回族人稱我們為“畬族客人”。他們都說閩南話。“畬族客人”的發音與漢語拼音相似XiaKei”。
與客家話的關系
這里提到的“畬語”指的是“山客話”,漢人稱之為“畬語”。由于“畬語”貶義,專家學者稱之為“畬語”,屬于漢藏語系,語根為漢語。按照這個標準,景寧的“畬語新聞”應該叫“畬語新聞”。
這種畬語接近漢語客家話,是一種有爭議的語言。漢語學者認為它是從客家話演變而來的,是漢語的一種特殊方言(以羅美珍為代表);畬族學者認為,畬族語言的形成時間早于客家語言,與客家語言的關系就像長子關系(畬族語言的形成早于客家語言)或兄弟關系(同時形成,但軌跡不同)。
然而,無論爭議有多大,毫無疑問,山客話屬于漢語的一個分支。這個畬族語音聲母簡單,韻母發達,語調復雜,變調現象普遍,音節多。詞匯分為虛擬和真實兩類11種。真實的單詞特別豐富。構詞的特點是:多音詞、多借、多引申詞、多偏正倒置詞、保留大量古代漢語詞匯和詞素。
1994年,福建省民委對羅源畬語100個常用詞進行了分析,其中粵語14個,客家話13個,閩南和潮州語6個,福州語43個,其余24個,不屬于上述語言。其語法特點是具有民族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具有特定的語序、虛詞和語感。畬語還有一些傳統性和穩定性的隱語,有助于樂趣、禁忌和盤問。
共通性
在畬族中,語言在全國各地都是共同的,地方差異不大。語言的共同性在認同民族心理、維護民族感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比如在景寧,在社交活動中,國內的畬族人一般都會用景寧的方言或普通話。當他們得知對方是同一個家庭時,他們會用她的方言(畬族山客的方言)交談,這尤其是熱情和友好。在畬族和漢族的村莊里,漢族人也懂畬族語,有的可以用畬族語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