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么拒絕馮健經常換邊將的建議?這是因為他認為,如果他經常更換守邊將軍,無疑會大大削弱守邊軍隊的戰斗力。一旦出現緊急軍事情況,將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馮健是明初著名的文官。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出生在哪里。他只知道自己最初在朝中擔任南豐典史,后來成為了一名演講者。
縱觀他作為一名官員的整個職業生涯,他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在洪武二十四年的一天里,大膽地向朱元璋寫書,陳述九事。
其中,第一件事是撫養圣人。自朱元璋于洪武13年胡衛庸案爆發以來,廢除了歷代相傳數千年的宰相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代價是,許多政府事務,無論大小,都需要朱元璋親自批準。他們非常累。從長遠來看,他們肯定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損害。
因此,馮健和朱元璋清心省事,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皇帝,你可以把重點放在重大事件上。至于那些小事,你應該把它們交給下屬的大臣獨立處理。你總是保持健康,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件事是選擇成年人。當時,朱元璋的大多數兒子都長大了。他們年輕而強壯。他們正處于一個容易被別人欺騙的年齡。因此,馮健建議朱元璋選擇一些成年大臣來幫助他們,這樣他們就可以直言不諱地拯救他們。
第三件事是喧囂要荒。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重視農業發展,積極備荒,守衛邊境,以備不虞。
第四件事是鼓勵部門。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給予更多的獎勵,重用那些誠實守護的人。第五件事是贊美儀式。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派人選擇歷代忠誠的大臣,給他們加上死后的頭銜,讓當代文武大臣有一個模仿的榜樣。
第六件事是省太監寺。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剪掉一些宦官和其他冗員的數量。因為這些人日夜與陛下相處,他們的話往往美麗但有害。很多時候,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養成了災難。
第七件事是易邊將軍,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定期更換駐扎在邊境的將軍。因為這些人長期遠離首都,手中有軍事力量,如果他們不經常更換,他們可能會成為未來的災難。
第八件事是訪問官員。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派更多的耳朵來監督下屬的官員,因為有很多廉潔的人才會因為被上級或官員嫉妒而得不到應有的重用,這對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第九件事是增加警惕性。也就是說,建議朱元璋增加一個部門來管理駐扎在邊境的官兵,讓他們報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免過度撈油水或勞累無辜的人。
朱元璋基本同意馮健提出的這九條意見,認為他知道時事,實現事件。然而,只有第七條的建議,即是否經常更換守邊將軍,明確不同意。
老朱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為如果守邊將軍經常被替換,無疑會大大削弱守邊軍隊的戰斗力,所以守邊將軍不能經常被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