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味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為什么古人經常“賣身埋父”?你不能挖個坑埋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隨趣味歷史小編的故事。
在一些古典小說、影視劇中,古代女性經常賣自己埋葬父親,這讓很多人質疑為什么要賣掉自己來治理父親的葬禮?

如果家里很窮,到了買不起棺材的地步,就不能自己挖個坑埋了嗎?其實在古代,這是行不通的。我們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古人賣身埋父是無奈之舉。
已經到了賣身為父親舉行葬禮的地步。可見這個人已經絕望了。但是,如果他還有其他辦法,就沒有必要賣掉自己。挖坑埋父親是不現實的,也做不到。
我們應該知道,在古代,銷售是為了簽署銷售契約。一旦簽署銷售契約,就意味著失去自由,成為主人家庭的奴隸。只要主人家庭沒有解除銷售契約,他就必須為主人家庭工作一輩子,他的后代也是如此。
由于古人決定出賣自己埋葬父親,他們已經考慮到后果。特別是在一些貧窮家庭的女性中,在古代,她們沒有能力出賣自己埋葬父親。原因是古人更注重孝道,不得不這樣做。
賣身埋父是窮人的無奈之舉
不難理解賣身埋父的意思,是指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后沒有錢埋父親,最后通過賣自己得到錢埋父親。
大多數埋葬父親的人都是絕望的窮流民。如果他們是當地人,他們也可以向親戚和朋友尋求幫助。親戚和朋友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借一塊土地和一點錢,為他們的父親舉行葬禮,完成孝道。

因此,大多數被埋葬的古人都是一些外國流民,或者他們在當地沒有親戚和朋友,或者他們的親戚和朋友的家庭也很窮。他們幫不了什么忙,不得不賣掉埋葬的父親。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個例子。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因家族兄弟排名第八),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家里沒有錢。此外,旱災、蝗災和瘟疫對已經貧窮的朱家來說更糟。
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和幾個兄弟在災難中相繼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但家里沒有錢為父母和親人買棺材,甚至沒有埋葬親人的土地。
最后,鄰居劉繼祖拿出一塊土地,為朱家建了一個墓地。朱元璋和二哥把父母和親人埋在劉家的土地上,但他們沒有買棺材,甚至沒有草席。
因為朱家沒錢買這些,朱元璋自己吃了最后一頓飯,沒有下一頓飯。兄弟倆只能找幾件破衣服包裹身體,把親戚埋了。
以朱元璋埋葬父親為例,可以看出古人賣身埋葬父親是無奈之舉。朱家太窮了,連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他們怎么能挖坑埋葬親人呢?
要不是朱元璋的鄰居劉繼祖善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可能只賣身埋葬父親,否則朱元璋的父母可能無法入土為安。
鄰居劉繼祖的善舉得到了朱元璋的厚報。朱元璋埋葬親人后,成為和尚,參加了義軍,最終一步步開創了明朝。朱元璋回到家鄉后,他把劉繼祖送給了他,等待他的正義和后代。

古人賣身埋父是孝道的表現,不得不這樣做
古人出賣自己埋葬父親,因為他們想盡到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尊重的傳統美德,也是基本要素。孝道文化不僅包括養父母、生子女,還包括養老。
古代政府也特別重視養老問題。漢代實行“以孝治天下”。因此,采取了許多獎勵孝道老人的方法,鼓勵人們盡最大努力孝道,培養養老人和尊重老人的社會氛圍。
漢武帝時,還實行了從下到上選拔人才為官的“舉孝廉”制度。孝廉就是孝子廉政,意思是“孝順親長,誠實正直”。如果你沒有履行你的孝道,你很可能無法通過舉孝為官。

《孝經五刑》記載:“五刑屬三千,罪不大于不孝。”
不孝在古代也會受到懲罰,情節嚴重的也會受到極端的懲罰。而古人注重“死者大,土壤安全”,可以看出死在古人看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即使是父母的葬禮也只是匆忙埋葬,也會被認為是不孝。
而且,對于那些淪落為賣自己埋葬父親的人來說,他們不能在挖坑的時候匆匆埋葬父親。如果他們有土地,他們可以賣土地和田地來換取金錢和埋葬父親。為什么要賣自己埋葬父親?
那么,你能挖一塊荒地嗎?答案仍然不是,因為在古代,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屬于私有財產,荒地不是主人的東西。所謂的“普遍的世界,不是國王的土地”,沒有開墾的荒地屬于皇帝。
沒有政府的認可,開墾荒地是不可行的,私下開墾荒地被發現后,將受到政府的懲罰和收回。但無論如何,即使你很窮,你也應該埋葬你的父親。
即使是父親也不能埋葬,也是不孝。對于不孝的人來說,他們不僅會被別人唾棄,還會受到政府的懲罰。想象一下這樣的人在古代是如何生存的。因此,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只有一條路可走,他們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贊揚。埋葬父親的人物原型是大家都稱贊的孝子。
賣身埋父的人物原型
《二十四孝》中“董永賣身埋父”的典故最早就是賣身埋父的人物原型。
董勇是東漢千成(今山東省博興縣)人。他年輕時失去了母親。后來,他搬到安陸(今湖北)以避免戰爭。然而,到達湖北后不久,年邁的父親病得很重,行醫后沒有好轉,最終死亡。

雖然董永很難過,但埋葬他的父親是首要任務。然而,他的家庭很窮,很流浪。沒有親戚朋友可以幫忙。董永沒有錢買棺材埋葬他的父親。在無助的情況下,董永不得不把自己賣成奴隸,以換取錢埋葬他的父親。
據說這件事發生后感動了上帝,天帝派了七個女兒幫助董永。天帝的女兒贖回了董永。因此,董永成為了一個自由的農民,當地也改名為“孝感”(今湖北孝感)。
董永賣身埋父的故事記載在《二十四孝》一書中,代代相傳,鼓勵人們講孝道、尊老、尊老、孝老。從那以后,貧困家庭的孩子會選擇賣身埋父,而不能埋葬親人。
而且古代的殯葬儀式比較復雜,需要舉行的儀式也很多,這是普通人無法承受的,尤其是那些把父親賣給埋葬父親的貧困家庭的孩子。現在我們不是。一個好的墓地也很貴。
你覺得古人賣身埋父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