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自東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12家諸子。這12家諸子各有其獨特的思想體系和學說,為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被認為最具傳世價值、影響最廣泛的諸子代表包括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他們的思想理論不僅影響了當代,也為后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豐富的啟示。
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包括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反對保守,銳意改革。代表人物:管仲、子產、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子等。代表作:《商君書》、《韓非子》等。
以“道”為核心理念,分老莊、黃老和后來的楊朱三派,主張無為而治,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黃老追求大一統、休養生息。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代表作:《道德經》、《莊子》、《列子》等。
主張兼愛、非攻、非命,尊天事鬼,提倡節儉,反對奢侈。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主張德治和仁政,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重教化、輕刑罰,維護周禮。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作:《論語》、《孟子》、《荀子》。
提倡陰陽五行相生相勝學說,創“五德終始說”,并作為歷代王朝興廢和社會變革的規律。代表人物:鄒衍,作品:《鄒子》和《鄒子終始》。
注重辯論“名”(名稱、概念)與“實”(事實、實在)之間的關系,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代表作:《公孫龍子》。
戰國末期綜合學派,“兼儒墨、合名法”,博采各家之特色與長處,兼容并蓄卻又切實可行。代表人物:呂不韋,作品:《呂氏春秋》。
注重農業生產,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并耕。《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了許行為“神農之言”者。代表人物:許行,作品多亡佚。
《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終不為世人所重而弗滅。
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縱”指六國合縱攻秦,“橫”指東西連橫破縱。代表人物:蘇秦、張儀等,創始人鬼谷子。代表作《蘇子》《張子》均已亡佚,主要言行記錄于《戰國策》。
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代表人物:孫武、司馬穣苴、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代表作:《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
醫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代表人物: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發明了望、聞、問、切四診法,作品:《內經》《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