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氣軒眉宇。似王良、輕車熟路,驊騮欲舞。我覺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龍云雨。時與命、猶須天付。蘭佩芳菲無人問,嘆靈均、欲向重華訴。空壹郁,共誰語。
兒曹不料揚雄賦。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風引船回滄溟闊,目斷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廬何許。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須髯古。誰載酒,帶湖去。
兒曹不料揚雄賦。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風引船回滄溟闊,目斷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廬何許。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須髯古。誰載酒,帶湖去。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人。南宋官員、將領(lǐng)、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