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民俗學的困惑和前景,很多人還不知道。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把民俗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然后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民俗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這在中國是本世紀初才發生的。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民俗學進入了中國現代學術殿堂。80多年過去了,雖然民俗學沒有像其他人文學科一樣在中國迅速發展,并在社會上得到廣泛重視,但民俗學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1997年國家對社會科學學科進行調整,民俗學獲得了獨立學科的地位,并最終在國家學科目錄中占有一席之地,為民俗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21世紀的到來,許多人文學科面臨新的挑戰,“反思”成為許多學科的重要課題。
民俗學作為一門發展中的學科,應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及時總結自身不足,調整發展策略,這也屬于民俗學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本文就民俗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以教民俗學界的同仁。
藝術中國
1.中國民俗學的歷史回顧
藝術中國
民俗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傳入中國,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歌謠集。2018年2月1日,北京大學學報出版了《北京大學民族現代歌謠集》,拉開了中國民俗學的序幕。此后,1922年,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辦的《歌謠周刊》在其創刊號中更明確地提出了民俗學的學術目的:“本會收集歌謠有兩個目的,一是學術的,二是文學的。我們認為,在當今中國,民俗學的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業。雖然目前還沒有學者注意到這一點,但僅靠幾個有野心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但我們也不必盡到自己的責任。至少提供多少材料或引起一點興趣。歌謠是民俗學中的重要材料。我們編譯它是為了專門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評書》影印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一向為精英所不齒的民謠,如今在全國最高學府的報紙上發表,走進了學生的課堂,在當時被視為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情。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以上說明了民俗學在中國的困惑和前景是什么。這篇文章已經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信息有誤,請聯系邊肖進行更正。